经济学研究中的科学性问题
梁羽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院 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 北京 100029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不仅对人们理解事物本身的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人们的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的大多高校所开的有关经济课程相当有限,对于经济学知识接触最多的就是西方经济学,在众多高校的教育学习,一直对学生灌输着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经济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考虑经济问题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除了西方经济学外,政治经济学正好是从另一角度看待经济问题。并且,西方经济学习惯于效用函数分析问题。本文针对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统计分析
引言
目前,经济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经济学和正一步步的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社会的变革至少要经历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经济学应当拥有攀登科学的高峰的精神并努力做到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1、我国经济学研究发展概述
60年代初期,随着“大跃进”受挫及其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暴露,中国经济学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反思。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重读马列经典,反对教条主义和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和政策方针,以孙冶方、薛暮桥、卓炯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基本上未触及社会主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所有制的关系、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分配问题和价值规律问题。孙冶方先生对价值规律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再认识。卓炯先生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的存在与商品问题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认识。薛暮桥先生对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研究,发展出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计划经济活动规律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不仅切中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僵化教条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的束缚,为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方针提供了经济理论依据。但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反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中断。中国经济学在十年“文革”的动荡中全面停滞和倒退,经济学理论完全沦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附庸。在“极左”思潮的支配,除了大肆宣传“一大二公”,连按劳分配等理论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加以批判,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学教育完全停摆。但是即便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下,仍有老一辈经济学家在坚持对真理的探索,独立和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例如,顾准先生对经济体制改革及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反思,许涤新先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于光远先生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分配问题的研究等。这些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探索,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解放与经济理论反思,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储备。
2、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
2.1实证分析法
自然科学领域内,实证分析法往往是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方法:在狭义上,实证研究仅指“利用数量分析技术,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作用方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即数理实证研究;随后人们认可了经验(实践)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将实证研究拓展到“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数理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实证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引入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结论往往面临可信度困境,究其原因还在于经济学适用环境的复杂性,致使难以实现自然科学中所采用的有限变量研究甚至是单一变量研究。经济活动的规律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且因现实需要以经济体为单位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研究备受关注。经济活动中“人”是主要参与者,而行为学研究表面“人”具有复杂性,参与同样一种经济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天气或自身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再加上经济体中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参与不同经济活动的排列组合会影响组合中单独每一种经济活动的结果,致使基于实验的经济学研究相较心理学研究而言更难设计和论证。但是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完善和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以及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提高,数据存储、分析更加的便利,使得基于历史/经验的经济学研究能更客观和有效的展开。
2.2规范分析法
为了研究群体规范、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规范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中引入并强化主观价值取向的作用,来简化复杂或困难的分析、选择问题。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类似于中西医在诊病上的区别:需要分析的现象和需要实现的目标就好比病征,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病症;中医的诊法较少,仅“望闻问切”四种,是通过对表层病征等病情分析来推定病症,而在病情的判读上受技术限制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判断,就如同规范分析中需要借助主观价值取向来分析;西医则主要基于对病理的研究,通过多种分析、观察手段来识别病灶,西医确定病灶的方法就采用了实证分析。如今对规范分析的衍生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皮尔尼克当初的设想,如今在经济学研究中,因为常常需要对实际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或针对特定目标制定可行实施步骤,故常常用到规范分析方法。最初,规范分析被用来分析团队行为和团队意识,进而指导团队管理。作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的规范分析法的核心,价值倾向可视为一定群体基于经验或理论而构建形成的共同意识。但相比与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需要对客观现象需要通过以共同意识为基础进行推理来回答“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规范分析所蕴含的主观因素和经验主义就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3、经济发展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打猎为生,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没有商品交换。起初,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们获取的猎物非常多,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外,人们将打猎获取的食物储存起来。随着猎物堆积的愈来愈多,以及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开始用一种猎物去换另一种猎物,即进入了以物易物的经济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换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物物交换亦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且交换方式特别烦琐,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具有一般价值 形式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即最初形态的货币,如贝壳。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们用金银做货币的等价物,但又由于金银等价物不便携带,人们最后以信用为基础,发行了纸币,进入到了信用经济形态。所以单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的本质是进行等价交换,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货币起到物物等价交换的一个媒介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物物的等价交换。其次,我认为称得上货币的物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货币必须能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即货币的价值尺度,另一个是货币要方便交换,方便换取各类的等价物,即货币的流通手段。只有货币同时具有这两个功能,才能体现货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信用体系的发展,现代社会衍生出许多电子支付手段,比如支票、信用卡等,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终端的普及,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等应用程序付款的到处都是,纸质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的流通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对于纸质货币人们使用电子渠道进行支付更为方便,纸质货币在流通发行中可能比以前起到的作用要小很多,而更多则是信用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当然随着汇率,供需的不同,可能也会对货币产生影响,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即信用体系中货币发行量小于社会中实际对货币的需求时,货币会增值,当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即信用体系中货币的发行量超过社会中实际对货币的需求量时,货币也会贬值。货币价值的波动会时常发生,那么为了保证经济运行的平稳人民生活的稳定,央行会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进行窗口指导参与对货币发行量进行调控,在一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使得货币的价值尽可能地稳定。
结束语
纵观在经济学诞生后的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维持经济运行的平稳,模仿数学、物理学并试图建立类似力学一样的具有严密逻辑的体系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经济学的核心议程之一,而为了建立上述体系则需要将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有机结合来对经济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小军.论基于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的供需平衡[J].财会学习,2018(12):198-199.
[2]王伟洋.经济学中数学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4):73-74.
[3]姚莉媛.从经济学论文统计分析看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走势[J].中国国际财经(中文),2018(05):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