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

2019-02-12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19年2期 作者:周雅婷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

周雅婷

周雅婷

中央财经大学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的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以及运行机制进行阐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全球化本质与世界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形成与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生产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理论建设,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要素流动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全球化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从微观机理分析世界经济宏观表现的形成过程,是目前世界经济学的研究理论范畴,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生产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理论建设,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要素流动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1 经济全球化本质与世界经济学理论

世界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为分析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规律,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制和运行机理。不同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贸易仅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换,不影响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独立运行;而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体中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生产过程,促使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1]。因此,国际直接投资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主要条件。世界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流动而展开的。

2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形成与影响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而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货币资本以及技术专利等要素流动性强,自然资源以及土地等要素流动性慢或者不流动,敏感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性强弱受到国际政策的影响。劳动力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但是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在其政策中会限制低级劳动力的流入,而鼓励高级劳动力的流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差异性决定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组合特征,即由生产要素流动性强的国家向生产要素流动性弱的国家流动,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以低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流动性弱的发展中国家流动[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机遇,而其能够抓住该机遇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吸引高级的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流入。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体制,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性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进而决定了国际产业布局以及分工贸易。二是导致国际贸易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于国际贸易具有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了贸易数量;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流向促使落后国家也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三是导致国际贸易统计意义发生变化,贸易不再是一个国家比较优势和分工地位的反映,贸易规模以及贸易顺差也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四是导致国际分工收益分配的决定原理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收益,进而决定了国际收益分配。五是导致经济增长成因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促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生产要素流入国对某类产业的集聚导致国家的产业规模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六是导致两类国家的经济增长机制发生变化,对生产要素流入国来说,生产要素的流入以及国内闲置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对于生产要素流出国来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海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又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回馈国内经济发展。七是导致国家GDP统计意义发生变化,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GDP是由多个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创造的,而这些生产要素归要素所有者拥有,因此GDP的增长已经无法真实反映该国国民的福利。八是导致国际竞争力主要指标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无法准确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3 生产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理论建设

3.1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面对的新现实

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一是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全球经济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基于不同国家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一劳动要素观,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情况下,其已经无法用于分析多要素跨国组合的全球化经济。二是要素禀赋理论不能再简单的直接运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是各国家之间不存在生产要素流动这一思想,因此在要素流动情况下其已经难以直接应用。三是要素价格均等化成为投资的趋势,一方面是自由贸易条件和完全竞争模式已经不完全存在,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流动代替了产品流动,改变了“产品的国际流动可以代替要素的国际流动”的推论。四是国际间生产要素差异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超越了国际贸易。

3.2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公司逐渐成为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跨国公司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全球经济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此时,国际并购虽然仍属于国际直接投资范畴,但是在国际并购中所形成的生产要素流动与以前正好相反,并购者获得了企业的产权,但是企业并没有发生空间流动。

3.3 要素流动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有效增加了要素流入国的生产供给,促进了要素流入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球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投入增加;二是国际分工逐渐深化,生产要素流入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三是生产要素的流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道国生产要素的结构升级;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发展;五是在生产要素流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化经济体制。

4 在要素流动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4.1 吸引高级生产要素流入

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该将发展政策从传统的发挥比较优势转变为吸引高级生产要素的流入。比较优势是基于生产要素不发生流动的条件下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流入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结构,进而改变该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积极吸引高级生产要素流入,来提高本国生产能力和贸易出口能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4.2 要素流入战略的转型与要素培育

在世界经济发展初期,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成本竞争,工业化革命之后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等级的不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差别逐渐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权意义上的生产要素结构差别,此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结构的竞争,也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高级生产要素流入的基础上,开展生产要素的培育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本质在于引入外资获得先进技术的同时,实现技术的本土化,进而获得高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5 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生产要素流动不仅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分析,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论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明棋. 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效应与趋势[J]. 社会科学,2017(7):34-46.

[2] 李洋,雷小苗. 中国企业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现状及对策建议[J]. 对外经贸,2017(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