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AI在城市管理问题的辅助性角色建立

2020-09-29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9期 作者:李小龙,王雨宁,解少峰,林子凡,顾筱天

AI在城市管理问题的辅助性角色建立

李小龙 王雨宁 解少峰 林子凡 顾筱天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摘要项目基于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结合国内外现状,调研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在城市生活中作用的不同理解与态度,对于人工智能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城市管理

  1. AI在城市管理问题的辅助性角色建立的项目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它也越来越多的渗入我们的生活。但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互联网衍生出的AI(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由于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不断地从外面引进新的设备、技术,再加上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是由许许多多的数据组成,城市俨然成为了巨型的数据库。但问题出现了,虽然城市中有许多的资源,但很难有效的利用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存在大量的数据资源浪费。而巧的是,AI有这种连接数据的技术,它可以充当城市大脑,把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连接起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城市进行全面、实时的管控与监督,从而能对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因此,本团队以研究AI在城市管理中的辅助性角色为课题,是基于AI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其不可被替代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解决资源浪费,数据采集不完全等问题,帮助城市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城市,更重要的是给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加方便居民。

 AI与城市管理的结合将突破城市传统“按部门”的管理维度,提供给城市管理者从构成城市的要素构建的全新管理视角,有利于城市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 人工智能辅助性角色的建立会帮助城市管理者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城市的构成,来减少城市建设中的错误决策,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建设效率,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1. 国内外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迅速发展,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例如人机对弈,模式识别,自动工程,以及知识工程等等方面。人民也开始了智慧家居,智慧交通等等,人工智能开始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不同的角落,人工智能开始为我们城市资源的更合理分配提供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环,城市应急安全管理在频发的不稳定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袭击下逐渐上升为城市治理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与城市可持续建设发展,城市人民生活达到稳定息息相关。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并发展城市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对于完善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

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支持我国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保证我国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国,抢占人工智能高地。

我国各大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增设人工智能专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了总数近万的国际性论文,培养了数千的优质人工智能专业从业者,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充足人才储备。百度,腾讯,华为等IT巨头在人工智能上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预计在国内会飞速发展,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必将蓬勃。

  1. 国外

国外在较早时期就开始着手对城市抵御灾害和灾后重建的研究。台风过境带来的损失,以太平洋东部为主要受灾区域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反常气候现象的长期困扰,“9·11”事件的发生,促使着学者,城市管理者多方面思考、研究以及制定建设防灾型城市的管理策略和方案。已有的理论成果,除去风险评估的部分,大多围绕社区以及城市网络展开,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辅助数据管理与分析,还能够在短时间内选择并优化风险预案,达到及时控制灾害影响,最小化损失的目的,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

在应对灾害的流程中,对于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的预报和预测是第一位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预报技术的不到位,监控手段的单一化,数据反馈的不及时,借助人工智能,提高预测精度和准度,加快数据反馈以及实现监控的深化细化,能够更及时更准确的预知潜在的风险,从而保证有相当的反应时间讨论制定应急方案。

应急措施以及协同处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突发事件的应急高度依赖信息系统,短时间内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准确分析并判断具体情况,尽快从周边地区呼叫援助,而人工智能能在此过程中提供软,硬件的帮助,其高效性可以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调配并促使城市尽快复原。基于蜂窝网络而构建的窄带互联网系统,以其优化架构的优势可以达到更广的覆盖面,更多的连接口在救援过程中,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数据平台以及处理模式可以将灾害发生地区和周边地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群体,从协同效应中缓解救援压力,多方面的信息互通更可以即时更新战略,客观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能够帮助城市在不确定的风险中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灾害预测,应对处理,以及事后恢复。

z

  1. 市民对于AI看法做的问卷调查

为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掌握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将来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本次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灵活运用互联网,让人们通过网站参与问卷调查,更加高效便捷,并且调查范围广,人数较多,也利于回收和处理。

本次调查总共回收838份。在回收的问卷中,从年龄上来看,30岁以下占到了50%,60岁以上占到了30%;从职业上来看,学生群体占到了45%,退休人员也占到了35%,总体来说,大多是学生和退休人员;从分布情况上,城镇人口占到了61%,农村人口占39%。

在此次调查中,对人工智能有深入了解的和对人工智能基本没有认识的几乎各占40%,还有20%不到的调查对象只对人工智能有初步的认识。

在调查希望人工智能系统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的时候,几乎每个领域都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希望人工智能能在这个领域起到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在医疗,教育方面。

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的看好,然而还是有40%不到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的作用,剩下一小半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有利也有弊的。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在调查问卷中,各有接近40% 左右的退休人员和乡村居民,与之相关,在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方面也有40 %左右的人对其了解不足,据此可以推论出人工智能在乡村和退休的老年人中的普及程度不足。这也体现出了人工智能对于乡村建设和老年人服务上有巨大的前景,更应该加大普及力度。

二、在发展领域方面,由于在每个领域都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希望其人工智能在其中能有所发展,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还很广泛,应用领域也有广阔的空间。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有很大的期望。

三、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上,有近40%的调查对象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令人无法接受的后果,这不仅是因为一些自媒体的虚假宣传和影视作品的影响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力度不够。政府也应该采取些措施来应对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带来的可能隐患,提高群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

  1. 对于AI进一步服务好我们的建议

1.AI应用于城市管理的顶层设计

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管理,是一项以提升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效益为宗旨的系统性改革,顶层设计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痛点分析,再运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制定出一系列的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城市管理总体战略框架。同时,建立与AI城市管理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搭建信息平台,统筹协调项目进程,促进资源整合,发挥人工智能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与管理起到的突出性作用。

2.健全AI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度保障

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管理,需要相应的政策机制保障。进一步高度重视制度机制、政策供给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标准体系,通过规范要求,使得项目实施与技术应用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切实发挥对AI城市管理建设的引领规范。

3.建设资源协同平台

立足城市定位与功能,构筑资源协同平台,通过政府引领指导,当地大型国企、私企以及科研院所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的海内外专业交流论坛,促进当地城市内、城市与城市间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人才等的有机协调合作,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同时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政府打造信息平台,开放市场,邀请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参与到人工智能城市管理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协同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居民广泛认可的AI城市管理平台。

4.建设技术协同平台

建立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AI城市管理领域的技术交流平台,政策支持企业之间的研发开展与业务合作,协同生产经营,协同实施落地,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打通企业间的技术壁垒,解除行业专业领域数据共享壁垒,将技术互通作为工作重心,促进项目与产品的落地推广。同时,由政府牵头,成立相关行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联盟,深化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关产业、企业在技术、人才、生产等方面的全面交流与协同合作。

5.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关键应用实施

其一,基础设施管理。通过对卫星数据、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等一系列涉及城市管理的数据进行充分有效的管理分析应用,充分综合利用城市大数据平台的现有的数据信息,打造切合实际的人工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其二。城市交通服务。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加强交通管理运输行业的信息共享与实时交互能力,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为公众、交通运输行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充足的交通信息,通过实时交通信息共享平台,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服务,为及时进行交通管理,避免交通堵塞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

其三,公共安全监测。通过交通网络、移动设备、票务信息等各类社会信息数据,建设精准高效的公共安全监测网络,支持社会治安反恐工作。

作者简介:

李小龙(200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经济统计学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SX08003C)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35号

  2.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王伟耀 .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3):251-251.

  4. 庄国波,景步阳.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的“韧性”与应急管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9.8.15

  5. Manu Sharma.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doption barriers of smart cities’ waste management: An Indian context. Journal of Clear Production. 2020.8.25

  6. 赵崇军 . 智慧交通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J]. 法制博览,2019(02):205-206.

  7. 王光宇.浅析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主要技术及应用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8,(21):100-101.

  8. 陈宇晔 . 新时期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普适性探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18(0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