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及相关词语的演变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116000
摘要:“单身狗”、“吃狗粮”、“狗子”、“真狗”、“小奶狗”、“小狼狗”等关于“狗”的词语流行且日渐普及。关于“狗”的词语的引申义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从人类认知、演变过程以及当今“狗”的相关词语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究,全面展现动物词汇“狗”的演变过程、时代特征,着重说明与“狗”有关的现代词语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
关键词:狗.隐喻.展演变.认知.流行词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狗”作为汉民族较早驯服的动物,长期与人类共同生活,“狗”早已融入到人类的文化内蕴中且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人类用我们的好伙伴——“狗”隐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所谓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隐喻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两类事物间有相联系或有相似之处,在人类的认知下,会通过个人经验将熟悉事物的认知隐喻另一种陌生的方面,描述新事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隐喻。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1]
“狗”相关词语在古代的内涵
1.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道:“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犬”与“狗”皆是同一种动物,但现在生活中“狗”的使用频率远超过“犬”,“犬”是泛称,无论大狗、小狗、长毛狗均可称“犬”,而“狗”则不同了,严格名义上的“狗”就是指小狗或者小型狗。因使用习惯及长期发展,“狗”的使用率较广。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狗”具有如下语义:哺乳动物,也叫犬,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敏感,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用来帮助打猎、牧羊,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等。由此可见,“狗”有两种原型词义:一是用于家养的哺乳动物,二是用于协助人们劳动的工具。
2.隐喻义
与“狗”相关的词汇有很多如“狼心狗肺、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隐喻讽刺或指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隐喻身份低微之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隐喻奴性和趋炎附势之人,“走狗、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等隐喻品质低下、道德败坏之人,以上与“狗”相关的词语均为负面贬义。[2]狗作为六家禽之一同时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可见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还是有褒扬和喜爱之情的,如成语“犬马之劳”表示对狗忠诚的赞赏,但是与“狗”相关的褒义词极其稀少。
根据汉民族社会发展深入分析以上词语的贬义色彩,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人类文化从动物崇拜到人本位思想确立这一发展规律使人类对依附于我们的狗持贬低的态度;狗还用在祭祀和丧葬的活动中,狗甚至成为人们的盘中餐。祭祀时,将狗作为祭品为“献”,《说文》:“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献之。”魏晋以后,狗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主要被人们用来看家护院,狗并不像在游牧民族那样与人类一起劳作,这决定了狗在农耕时代的地位低下,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走狗”这个新词,这也是狗污名化的开始。
三、“狗”相关词语的当今含义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词语表达方式,“狗”这一对象的隐喻意义在当今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方国家,狗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忠诚的好伙伴,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对狗多为褒义,如表赞扬的work like a dog(像狗一样工作)。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使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日益加强,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有些人把狗作为宠物饲养且人数越来越多,中国人关于“狗”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地位有所提高。
1.“单身狗”
1)“单身狗”是“单身”和“狗”两个词的组合,特制没有结婚或者没有恋爱对象的人。这个词语起源于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最后一幕,孙悟空心中至尊宝的影子化作夕阳武士,与紫霞仙子依偎,二人看着孙悟空的背影对话道:“那个人样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用“狗”形容孙悟空对自己的自嘲和不满。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狗成为人类宠物现象的增多,人们对狗的态度发生转变,狗怕孤独,依赖人,忠诚或机灵等,这些意义使“单身狗”在网络用语环境中被赋予了关联色彩:可爱和鄙贱交织出的诙谐(转自百度百科)。“单身狗”流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人们的接受能力增强。其次,中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婚恋意识更加自由开放,人们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单身人士数量增多,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这一社会群体大多为青年人,他们深受互联网影响,思维较为开放活跃。狗的亲切、可爱形象深得人心,狗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在网络上,有不少年轻人以狗自喻,“单身狗”一词的调侃、自嘲及新颖的特点符合他们一类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语言学家们早已发现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或是社会阶层有身份标志的作用,是对自己身份的彰显,也有助于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感、归属感。[3]
2)人们常常用“单身狗”自嘲,“狗”的贬义色彩渐渐减少,有偏向中性发展的趋势。在词性上,“单身狗”是一个名词,可作主语如“单身狗是要被嘲笑的!”、谓语如“活该单身狗!”、宾语如“你是一个单身狗!”、定语成分如“单身狗的悲哀”。
3)传统用来形容单身的词语有“光棍”“屌丝”“单身贵族”等,“光棍”“屌丝”两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男性,且带有贬义表轻视,使用的程度较深。“单身贵族”指年轻、条件比较优越的独身的成年人,他们自信有底气,凭实力单身,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特制单身的部分人。“单身狗”取代以上三个词语的最重要原因是感情色彩,“单身狗”受众范围广,男女皆可使用,且不带有贬义其中夹杂的自嘲色彩满足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心理状态和尴尬的处境。
2.由“单身狗”产生的一系列流行词
1)“XX狗”构式的词语
随着“单身狗”这个词语的高频使用,“狗”的个人孤独、奋斗、生活很辛苦的带有自嘲意味的隐喻义产生的“XX狗”词语流行,如“考研狗”“加班狗”“学生狗”等以“狗”为中心词形成的新词语与“单身狗”意义有相通之处,词性相同,分别隐喻努力考研的学生、加班的人、努力学习的人等,比喻学习、工作和生活非常辛苦的一类人。这些人整天忙于学习、工作,很辛苦,活得像狗一样。[4]
2)“狗粮”的隐喻义
“狗粮”的本义为狗的食物,是一个常有词汇。现在“吃狗粮”不仅仅是表面意思,还有一个与“单身狗”有关的意思,一般单身的人被称为“单身狗”,而情侣间秀恩爱被称为“狗粮”,指的是单身狗吃了情侣间秀恩爱的“狗粮”。“狗粮”与“上班狗”“考研狗”等均是“单身狗”发展而来的,但是构成形式有一定差别。通过以上可知,“单身狗”一词流传度广且造词能力强。
3.“狗子”“真狗”的隐喻义
“狗”作为动物词汇的一员,早在古代汉民族人们就将其隐喻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但大多数为名词词性。到了当代,随着汉民族人们思想文化的改变,“狗”字的喻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贬义转为偏中性,由名词形式转变为名词兼动词。
1)“狗子”原是少数方言的口语中狗的称呼,有些地方的农村老人家信奉丑名字孩子好养活多给孩子起名为“狗子”“二狗子”,在少数地方的方言口语中,将老婆(媳妇)称为“狗子”是一种亲切的爱称。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称另一人为“狗子”,不带有贬义色彩,相反代表着讲话者与对话人关系是极好的,“狗子”一词常常用在熟悉的朋友间,象征着亲昵。 “狗”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狗的憨厚、忠诚、勇敢、直楞等褒义特点逐渐显现,现阶段在年轻人范围内使用频率更高,并有逐渐传播扩大使用群体类别的趋势。
2)“真狗”一词为动词,在“单身狗”“狗子”流传的基础上产生的,使用频率低于上述两词,生活中常用为“你真狗”“这感情真狗”等均为当下比较热门的网络用语,然而这些用语很难说清到底什么意思,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下,感同身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易经》曾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然而当下却是“同门曰狗,同志曰狗,互怼为狗,狗一样的人,狗一样的感情,虽不纯美如水情比金坚,反而咋咋呼呼肆意妄为,以黑图相向以黑话相针,但这些人却是真正的朋友,在茫然无措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多半是这群‘狗’”。(搜狐网,2017)
通常情况,一个词语的名词词性转变为动词词性历经的时间较长,但近几年“狗”及衍生词语流行并逐渐演变迅速,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a)转化词语为常用词,与人类生活行为及认知有相似之处。
“狗”作为汉民族较早驯服的动物,长期与人类共同生活,“狗”早已融入到人类的文化内蕴中且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人类用狗隐喻生活其它与“狗”有相关或相近意义的词语。
b)互联网的普及扩大了词汇的辨识度和使用度。
每一个词汇的产生都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词汇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丰富词汇学本身。
c)中西文化碰撞,受西方文化影响。
随着西学东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英语中的狗多和聪明、幸运联系,人们也常常以狗自喻。狗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了,在网络上, 有不少年轻人以狗自喻。
d)符合大众标新立异、违反大众的逆反心理。
旧的表达方式因为频繁出现而语义磨损,使人们视而不见,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年轻人总喜欢标新立异,力图运用新奇的表达方式吸引别人眼球,提高语言效力。以往表单身的词语都不能表达当今单身青年焦虑、辛苦的状况,于是“单身狗”这种诙谐幽默的表达应运而生,并且一出生就受到社会底层青年的喜爱。
4.“小奶狗”“小狼狗”
“小奶狗”“小狼狗”与“加班狗”等均为“XX狗”形式,但是意思差别很大,“加班狗”“考研狗”指辛苦劳累、缺乏关爱、工作或者学习的人,而“小奶狗”“小狼狗”一般是女性用来形容男生和男友类型的词语。“小奶狗”指年纪小,比较粘人,对女友忠诚的男友。“小狼狗”指的是长相帅气,很酷很霸气,年纪较小,却能给女生很大安全感男友力爆棚的深受女生喜欢的男生类型。
“小奶狗”“小狼狗”中的“狗”的意思是平等顺从,在相处中,要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形容男生要像小狗一样顺从而贴心可爱,以上两个词语的中心词“奶”和“狼”突出男生性格特点。
在网络流行词中,单独使用“狗”既可以形容女性也可以形容男性,而“小奶狗”“小狼狗”则特指男性,这是当今女性受众对于理想化男性的一种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从审美客体变成了审美主体。生产消费文化、媒体消费文化和都市消费文化是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消费文化。这些存在于女性个体身上支配其消费行为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审美情趣等主体消费文化,是在客观的消费文化中形成的,社会消费文化熏陶、培养着女性主体消费文化。[5]在家庭中,女性越老越多地成为家庭消费的决策者,女性家庭消费决策既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幸福指数,还影响社会的消费趋势和消费结构。女性“消费的权力”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而对宏观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性的地位随之升高,在当今社会多方面都发表独特的个人审美。“小奶狗”和“小狼狗”的流行可以看做是女性对男性审美的一种突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显示独特的风貌,动物词汇是汉语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类对动物的认知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隐喻为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古时的“狗”多隐喻贬义,如今在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下,狗又加了亲切可爱的含义,与其他词语结合就形成了“单身狗”“吃狗粮”“小奶狗”“小狼狗”等流行词,促进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22-26.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杨迪.《“单身狗”及相关词汇的社会学和翻译研究》.[J].上海交际,2018年,第四期.
[4]洪帅.《没有贬义的“××狗”》.[J].语文建设,2015年9月.
[5]郭景萍.《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1月,第6期.
作者简介:
肖晶(1999-),女,满族,辽宁锦州人, 辽宁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师范)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