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以抑郁低龄化为背景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成因以及建议

2020-09-29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9期 作者:漆亭君

以抑郁低龄化为背景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成因以及建议

漆亭君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据近年来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并呈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困惑,由于这一群体正在从父母的保护伞下走向社会的阶段进行过渡,很多困惑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口也不知道向谁倾诉,积郁成疾。加上大学生心智并不成熟,因此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预防大学生抑郁以及对大学生的正确心理教育应当提上议程。基于此,本课题将以上作为时代背景分析当代大学生抑郁倾向的成因,并探讨来自学校的正确心理教育对改善这一问题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低龄化,抑郁倾向,心理引导

  1. 现象呈现

    1. 抑郁倾向的基本定义

人的心理活动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与奇妙的存在。人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在这过程中人会产生各种需求,不管是生理上亦或者说心理上。正如马洛斯的需求层次所言:“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既来自于物质也来自于精神。在中国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理、安全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则开始苛求心理层面的需求。人在处理这些需求时会接收到外界输入的信息,人对于这些信息会产生一种反馈,例如喜爱、憎恶、烦闷、懊恼等主观感受。这些感受便称之为情绪。这些情绪具有弥散性。比如心情愉悦时人美景美,心情抑郁时世间万物皆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情绪存留时间在几小时到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之间不等。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人而言是一种正向反馈,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积极向上。而消极情绪却正好相反,作为一种负反馈,消极情绪使人心情低落消耗人的热情。[1]抑郁便是消极情绪中的一种,与其他情绪并无不同,是人都会遇上并且体会的一种状态。这便是抑郁情绪。

当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们也可能进入到某种抑郁情绪的心境当中难以自拔,并且感觉越陷越深,这种现象就叫做恶劣心境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抑郁症。[2]它的主要表现为厌恶活动、思维兴奋或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易疲劳,并伴有内疚、无价值感甚至自杀倾向。[3]

如今抑郁症检测方式有很多并且也很有效。例如,抑郁自测量表(SDS)、Beck抑郁问卷,等。都能及时检测出是否患有抑郁以及抑郁程度,这对于后期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大部分介于非抑郁患者与抑郁患者之间的人群,处在这一区间内被称之为抑郁倾向。

1.2抑郁的危害

抑郁倾向很难被检测出,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反复性,极其容易地被诊断为正常。一旦患者错过了最佳恢复期则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而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并且也是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患者较容易表现出以下几点症状:1、认识效能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恍惚,遇到问题时反应迟钝等);2、歪曲的认知倾向(对自我的认知呈负面反馈,经常否定自我,总认为自己是失败者);3、动力缺失(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漠然,对感兴趣的事物丧失热情,提不起兴致)4、消极的情感活动(心情长时间处于低沉沮丧的状态,对事物表现出悲观的反馈)。[4]

1.3我国现状

央视网在2020年9月发布的新闻中指出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2016年10月重庆一高校在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的抑郁症调查显示:有35.9%的本科生患有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患者为28.7%,中度抑郁患者为5.5%,重度抑郁患者为1.7%这个数字极其庞大并且在不断地增加,据报道抑郁症患者正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及大学生患者越来越普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20年9月对青年进行了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查发现,在14-35岁青年群体中8.1%有高抑郁风险,21.4%有抑郁风险。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刚脱离父母保护,正在独立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压力,如学业、交友、恋爱、择业等,大学生较为容易地处于抑郁情绪中,若不能及时发现及疏导,很容易便发展成为抑郁症。这将危害到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甚至有可能导致自杀。这对于一个家庭以及学校社会而言都是惨重的损失。所以应当及时发现并且给予心理疏导帮助。

  1. 原因分析

2.1大学生生活事件

在大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中,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带来的负面情绪频率高达82.1%;其次是与朋友间相处因为误会等产生矛盾频率高达68.6%;再有因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产生的失落孤独等情绪频率高达61.1%。[6]

由于大学生刚从一个较为简单的生活环境中步入一个较为复杂的仿社会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正迅速迈向成熟阶段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成长,迫切地想要充实自我,发展自我与强化自我。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因为期望过高未取得理想的结果,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的矛盾,是大学生产生的基本矛盾之一,这是心理发展中必然会存在的现象。它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一蹶不振但也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朝积极的一面发展。正如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亦是前程万里。

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完善和稳定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大学生出现成人的需求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人际关系扩大交往需求强烈,对友谊爱情十分重视。[5]他们正因为自己的成长而感觉激动,也因为自己的成长而感觉到不安和迷茫。所以急需要与外界产生稳定的交往,这种交往来自于师生、来自于同学朋友。大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提供了大量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然而部分大学生因为胆怯害羞没有上台的勇气,渐渐地一个个活动比赛与他们失之交臂。也有部分大学生因为自我意识与朋友的自我意识不同而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产生不可调节的矛盾。当自我意识的内省与客观现实的反馈不一致时,迷茫与孤独伴随着抑郁情绪随之产生。

2.2情绪调节方式

根据Randy J. Larsen 与Zvjezdana Prizmic编写的《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情绪调节方式一共分为七种。分别是:发泄或表达(通过一定的方式宣泄);认知管理(在产生的情绪中找寻意义);接受与重构(接受已产生的情绪并且想办法在未来避免该情绪再次产生);积极分心(通过发展兴趣爱好或者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行为管理(通过运动或者出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消极分心(通过暴饮暴食或者昏睡不醒等方式寻求解脱);暂时解脱(通过宿醉等方式寻求摆脱)[7]

在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时选择的方式更多是选择积极分心。在大部分大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多数选择与朋友交谈或者通过做其他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来转移对负面情绪的关注度。男生和女生在选择情绪调节方式时也有明显不同。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对男生都施行严厉的教育,所以男生更多地养成了内敛、独立、坚强的性格。所以对于男生来说,面对负面情绪更多的是采用认知管理与接受重构这样的方式。女生更多是比较感性、柔弱的,所以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多采取发泄或表达以及消极分心这样的方式。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感受到负面情绪例如羞愧、悲伤、愤怒、自我敌意等。他们较多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反复思考习惯于过多地表现和宣泄这些负面情绪;而在感受正面情绪时则更多地选择忽视和抑制。[8]

负面情绪若是在心中积郁成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好的影响。所以面对负面情绪应该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调节。消极的调节方式例如消极分心以及暂时解脱等方式并不会使负面情绪消退甚至有可能会加深负面情绪导致抑郁倾向。

  1. 解决建议

3.1自我改变

大学时代是心智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会接收到来自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更复杂的信息,因此极其容易对大学生的认知以及自我意识产生冲击。因为对人际交往抱有理想化的期待,所以当现实与自我意识中的想象不符合时就较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每一位大学生都来自天南地北,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家庭环境,所以价值观等都有所不同。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正处于发展期间所以容易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价值观影响。所以大学生需要从自身出发进行一些改变,例如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这并不是说需要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当你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时,给予对方尊重同时也坚守自己的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生产者。”不同的人有不同思想,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人的思想变得和自己一样。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同学与同学之间便会少去很多的麻烦与矛盾,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3.2高校教育

习近平曾说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每一位青年都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责任不只是教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身心都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大学生犯罪以及自杀案件都逐年增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高校没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展开疏导。并且在研究中表明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学校存在心理咨询以及很少或几乎不会进行心理辅导。所以高校可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增加规律性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咨询。同时可以安排辅导员定期地与学生交谈,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健康状况。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D级信息反馈与心理互助(心理委员);C级信息反馈与心理支持(辅导员、心理咨询员);B级信息整理、上报与干预(心理辅导站);A级信息评估与干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9]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完善也没有针对性。因此高校还需要对此进行探究和探索。

3.3家庭教育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人自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世界是由父母构建。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左右引领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学后,教育孩子便成为了学校的责任,这一观点在孩子上大学时达到顶峰。其实不然,由于学校的学生众多,老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健康状况。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继续做一个引导。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极其复杂的时期,对于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极为容易感到不适应。但由于自身的独立与自我认知的成长,大学生几乎不会选择找辅导员沟通反而更愿意向家长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现状,常常联系,以便于出现问题及时沟通。时代在不断发展,如今大学生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电话或视频:目前应用最广也是最为普及的交流方式。定期的电话交流不但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近况,孩子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进行心理倾诉,从而减少孩子的抑郁情绪。2、定期看望:如果家离学校很近或者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则父母可以定期去看望孩子。当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时或者是情绪面临崩溃时都会渴望有亲人陪在身边。父母的陪伴能有效的稳定他们的情绪。3、假期家庭教育: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在家的假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10]

3.4社会服务工作提升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随后步入社会。社会这一系统在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父母保护到自我独立的过程中,社会便是自我独立后即将迈进的第一步。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给予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保护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工作方案》中提出,高中以及高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与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与此同时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性时效性,以音乐、电影、广告等方式让人们更加了解什么是抑郁症并且更关注抑郁患者。社会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向市民普及抑郁症的知识使抑郁症不再是无病呻吟。

作者简介:

漆亭君(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45。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2]李建.抑郁倾向大学生情绪认知特点及生理指标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0

[3]Almeida,O.P.,MacLeod,C.,Ford,A.,Grafton,B.,Hirani,V.,Glance,D.,&Holmes,E.(2014).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to prevent depression(COP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15(1),282

[4]周蜀溪.在校大学生抑郁症心理分析与调控策略[A].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20)

[5]魏义梅,张剑.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关系[A].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

[6]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A].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3)

[7]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A].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

[8]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9]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青年心理,2006(5):24-26

[10]黄敏.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