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高校垃圾分类工作问题研究——以江财为例

2020-08-29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7期 作者:曾誉,玉冬雪,张子艺,朱红霏

高校垃圾分类工作问题研究——以江财为例

曾誉 玉冬雪 张子艺 朱红霏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生活的进程加快,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逐渐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量占比中,各类高校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无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若在高校实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利用化、资源化,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节约处理垃圾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减少垃圾的填埋量,最后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赢的理想局面。本课题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研究高校垃圾分类工作发展现状及如何推进垃圾分类。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环保;美丽校园

一、垃圾分类概述

1.垃圾分类定义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努力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目的。

2.必要性

2.1我国实行垃圾分类必要性

我国每年垃圾产生总量多且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生活的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保持増长的趋势。近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仅生活垃圾,在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亿吨,同比增长了7%。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可再生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较低。2018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2.97亿吨,同比增长10%,从回收的垃圾种类来看,主要是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较低,不足5%,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使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需要用到大量宝贵土地资源,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因此深入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是势在必行。2019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2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必要性

各个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量占比中,各类高校无疑占有很大比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各高校每日所产出的生活垃圾数量也有着显著提升。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通过在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社会群体,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应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其中,有利于国家推行垃圾分类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现在的良好习惯,将为以后的美好社会建成做铺垫。大学生处在一个乐于接受新知识的阶段,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向他们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与知识,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习总书记在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说过,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让大学生们在高校学习垃圾分类,就是在推动他们养成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高校垃圾分类现状——以江财为例

1.实地访问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情况,本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采访了宿舍保洁人员5人,教学楼管理人员2人,以及随机选取的大学生8人。

1.1采访保洁人员

在与宿舍保洁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宿舍楼内产生的垃圾主要为快递包装垃圾(其中包括塑料包装以及盒类包装),快餐盒(主要由外卖,食堂打包等产生),以及厨余垃圾。从小组成员与宿舍保洁人员的交谈中,我们知道由于去年双十一购物节快递垃圾剧增,尤其是纸箱类的垃圾,占据垃圾桶的大部分空间。学生们自发的“压缩快递箱”的活动给保洁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十分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但这个活动仅仅持续了几个星期,同学们扔垃圾的方式又恢复了原状。保洁人员说,如果同学们可以继续坚持,她们的工作会简单很多。因为同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或者说意识,其次,校园中没有形成这种垃圾分类新风气,导致各种垃圾混作一团,极大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复杂程度。疫情期间,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打包到宿舍用餐或是点外卖,这使得厨余垃圾激增。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层楼道间都给垃圾桶上贴了巨大的“厨余垃圾”的字样,但是仍有同学随意乱扔。保洁人员表示无奈。保洁人员表示,希望尽快落实垃圾分类制度。

1.2采访教学楼管理人员

从与教学楼管理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每天早晨是教学楼内垃圾产生的高峰期,教学楼内垃圾桶里的垃圾大多数是塑料袋以及同学们未吃完的早餐。即使教学楼内的垃圾桶明确分为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但是仍然可以在可回收垃圾桶内看到未吃完的包子、喝一半的粥、豆浆等。这给垃圾的回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楼管理人员说,即使我们有意识的阻止学生带早餐进入教学楼,但没办法百分百做到,希望同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尽快落实垃圾分类。

1.3采访学生

我们随机在宿舍楼内,教学楼内采访了一些同学,关于垃圾分类他们的做法以及想法。从采访的同学中,我们知道有一部分同学因为不知道自己手里的垃圾属于哪一类而无法分类,而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赶时间无法细细分辨便而随手一扔。而大部分同学是因为随大流,看见大家都随意乱扔,认为自己花时间分类完全没有意义。就教学楼早餐垃圾随意乱扔的事情,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其实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早餐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垃圾,但是由于不可回收垃圾桶经常爆满,赶时间上课又不能将垃圾随意扔在地上,所以扔入可回收垃圾桶实属无奈之举。对于即将到来的垃圾分类行动,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的空余时间被工作和学习填满,可能没有时间进行仔细的垃圾分类;还有一部分同学担心自己无法记住各种垃圾的分类。采访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其实有心进行垃圾分类,但是有时候还是力不足,希望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都跟上,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校园内垃圾分类活动的进行。

2.问卷调查情况

由于处于疫情特殊时期,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共收集问卷70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有效作答率为100%。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小组成员对高校学生认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了解程度、垃圾分类了解渠道、学校垃圾分类效果、影响垃圾分类因素、垃圾分类宣传方式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

在进行此次调查前,课题小组先对江西财经大学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相关了解。如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垃圾分类的号召,在学校范围内大规模地采用了有分类标识(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类型)的垃圾桶来替换无分类标识的垃圾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

2.1学生环保意识强但自行学习能力不强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小组发现大多数同学们认为垃圾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在问及实行垃圾分类是否重要时,有六成的学生认为其很重要,没有学生选择“不重要”的选项,这说明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较强,从而可以推断出日后学校对垃圾分类制度进行宣传或举办相关讲座时,学生的接受程度是高的。从问卷调查结果确实可以发现,四成学生赞成学校“举办全校性的活动(讲座、知识竞赛等)”来推动垃圾分类进程,还有近四成学生认为“通过班会进行宣传”也会行之有效。面对问题是否有特意了解过垃圾分类时,有半数的学生选择“没有”,反映出高校学生自行了解学习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

2.2学校教育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很重要

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知道)垃圾分类的?对此,课题小组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了解垃圾分类最多的方式是来源于网络和公益节目,其比率都为八成。当问及学生“当您想进行垃圾分类却不知道如何分类的情况下,会采取什么方式?”时,多数学生选择“上网查询”,比率接近八成;相比之下,“自己主动学习”和“来源于家人朋友”的选项就显得比率较少,分别为三成和两成;通过学校宣传了解垃圾分类的学生只占半数,这说明了对于垃圾分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领域还较为空白,而学生受到的教育主要来源于这两大块区域。若能丰富这两片区域,将会对高校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进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当问及学生能否清楚地分辨各种垃圾时,只有近一点五成学生选择了“可以”,这说明虽然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强,但是还没有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小组成员发现影响垃圾分类的两大主要因素在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进行垃圾分类”或是“大家都不分类,我一个人分类也没用”,分别占到八成和五成,从而说明学校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教育已刻不容缓,在校内形成垃圾分类新风气也十分重要,让垃圾分类在校园中流行起来。

2.3校内新设施没有发挥其作用

为了调查江西财经大学现有垃圾分类效果时,小组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当问到是否赞成学校现行垃圾处理方法时,有近五成学生选择了“赞同”。当问及学生对新型分类垃圾桶的喜爱度时,有五成学生更偏向当前的垃圾桶,也有近半数的同学表示了新旧垃圾桶差不多,这说明新型垃圾桶虽有其分类意义,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当问及学校垃圾分类效果时,只有一点五成学生选择了“非常好”,七成学生认为学校垃圾分类效果“一般”,一成学生认为学校垃圾分类效果“不好”,间接印证了新型垃圾桶没有发挥出作用这一点。

三、推进高校垃圾分类建议

1提高学生垃圾分类意识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往往因环保意识不强、个人不良习惯等问题而导致分类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因此学校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将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绿色环保意识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

2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其首要一点便是加强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教育以及宣传工作。而作为学生,长时间处于学校之中,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因此校方应承担起垃圾分类的教育者、宣传者等职务。对此,校方可积极调动各部门、各学院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如发起相关宣讲会与专家讲座、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创新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

3完善校内垃圾处理设施

学校应当对校园内的设施进行完善,利于垃圾分类行动的开展。目前而言,校园内道路两边的垃圾桶每处有三个,分别对应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其他垃圾;宿舍楼内每层则分为生活垃圾与厨余垃圾;但在教学楼、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并没有设置对应不同垃圾的垃圾桶。此外,宿舍楼中所设垃圾桶标识不易看见,且生活垃圾与厨余垃圾分辨不明,常有乱丢垃圾的现象。

同时,建议学校设置有害垃圾桶专用于丢弃废弃电池、废灯管等垃圾,防止其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因此在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学校应尽量完善,做到各种垃圾有配备的容器,不应让设施阻挡学校实行垃圾分类的进程,更不应让垃圾成为绿色校园的最大威胁。

4建立有效垃圾分类奖惩制度

逐步完善校园内垃圾分类细则,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如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学生发放礼品券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其主动性。此外,学校里也可设立专人或固定环卫工来对校园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制止、记录校园中的不文明分类行为,并将此与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相关联,与院考考核相联系,与清洁人员绩效相挂钩,从而引起各方面人员的重视。

5.尽量减少垃圾产生

重视垃圾分类,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从源头上开始治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饭盒,餐具等)的使用;同时在超市购物时,可自己带上环保袋。此外,作为学生,在购置学习用品时,可积极选用可替换的圆珠笔、灌墨钢笔等可循环使用的产品,节约有限的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张林伟,何佳乐,赵怡,陈禹光.高校校园外卖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20(16):89-90.

[2]孟书瑜,马润雪,王仪.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数十所高校的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20(01):163-164.

[3]梅鹏,黄周满.校园垃圾分类调查分析与建议——以武汉某高校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04):103-104.

[4]刘景超,刘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出路——以宿迁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2020(07):37-38+77.

[5]朱立杰,耿世刚.垃圾分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打开方式”[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01):1-3+11.

【项目信息】本文系2019年江西财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项目,实践类。

【作者简介】曾誉(2000-),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经贸日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