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

2020-08-08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6期 作者:李晓静

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

李晓静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 430000

摘要:我国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探索经历了从“世界一流大学”到“双一流”建设。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逐渐从模仿西方阶段过渡到自主探索阶段,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一流标准与一流大学、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区域特色与中国特色这几对关系的梳理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中国特色

一、引言

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需要。当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到自主探索阶段,扎根本土、发展特色亟需构建自身的标准与话语体系。一流大学不只是量化的概念,它不仅拥有与时俱进的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而且能够构扎根在自身生长的区域,在大学行政权力辅助下,专注于学术活动,也对接于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

二、一流大学的研究进程及其内涵

我国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1999年扩招,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意义、可能性的分析,理论创新及实践研究相对较少;2000年以后,则聚焦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特征、标准以及建设路径上来,以期实现跨越式的转变和突破,整体上处于对国外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效仿阶段,共性研究较多;2015年“双一流”政策出台以来,相关研究突飞猛进,特别是对于具有一流学科、本科教学、要素关系及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成果更为显著。这段时期在借鉴和吸收国外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人们意识到外部显性特点及外生逻辑并非双一流建设的本质,立足国情的内在特质培育才是关键。

一流大学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流大学的内涵有所侧重,但基本涉及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教师、一流教学、一流生源、一流设施,一流管理等内部的要求,以及国际声誉、师资力量、人文环境、学科平衡、资金支持等外部的力量。一些教育研究者基于实践经验更加强调学校特色和学术成就,注重以人为本。此外,汇集一流人才、加强社会服务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有学者强调大学的社会贡献,认为新时代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学。”[1]随着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一流大学的内涵不断地丰富,从一开始注重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学习国外经验发展到了在此基础之上的强调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的契合。

三、对一流大学建设中几对主题的讨论

(一)一流标准与一流大学

一流人才的评价需要有一流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联系学科与大学的纽带。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但是可以对一流大学的评估指标进分析,具有共性并且占比较大的指标就是建设一流大学努力的方向。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排行榜为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THE泰晤士报大学排行、ARWU上海交大版学术排名。通过对它们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评价一流大学的标准。

由于各排行榜的目的和作用不同,它们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都包括着科研成果、教育质量、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声誉等相关指标,且科研与教学的权重比较大。由此可以窥见,“一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世界大学排行榜都是以市场作为第三方排名主体,它们的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综合研究型大学、评价覆盖面广、计量分析多用声誉调查和文献计量。虽然排行榜为决策者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推动大学朝向综合研究型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指标权重设置模糊、过于重视量化指标而忽视内涵等消极方面。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因缺少监督而放纵“商业交易”导致虚假排名,高校过于重视排名结果也会造成大学发展的同质化。因此,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参考国际标准,也应注意它们是否适合于评价我国大学。

对于评价标注标准的设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秉承一流大学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要需要综合国际经验、参照国际标准进行指导和评价,以保证资源使用最优。但随之也出现了大学和教师对SCI论文发表的盲目追求、大学按照各种第三方排行榜指标办学的现象,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一种冲击,而且会扰乱中国的学科分类体系,影响中国大学的办学之路。对境外排行榜的依赖性是中国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难以发展特色、追求卓越的原因之一。在“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之后,构建我国一流大学自身标准和话语体系的呼声逐渐强烈。我们的目标是对高校综合功能进行评价,但世界大学四大排行榜的一些指标缺乏一定的合法性,所以不能直接用来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2]高等教育综合功能的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应涉及人才培养、学术生产、社会贡献、院校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评价。[3]

(二)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

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词汇之后,“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就一直联系在一起。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中华文化、服务国家发展,它是一个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作为这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避免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有学者表示“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中国特色可表征世界一流,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可成就世界一流, 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向。”[4]

“双一流”即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系统与综合的概念,从他们对双一流内涵和特征的阐述来看,“双一流”除了要具备一流大学的特征之外,还要兼具国际化和中国特色。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制度理念是支撑、社会服务是导向、经费投入是保障、国际化和中国特色是时代要求。“双一流”政策中一流大学建设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价值诉求上,依据国家需要提出,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评价方式上,它由教育部组织评定而不再采取申报的方式;在战略定位上,“双一流”建设试图对高等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和配置,扭转过去制度依赖的局面,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统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双一流”政策的提出说明了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模仿到创新的进步。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模范群体进行研究,尤其要对一些后来居上的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

(三)区域特色与中国特色

从近代欧洲大学到现代美国社区学院,一个大学的生存离不开其所生存的土壤,汲取地方营养所生长出来的大学就带有明显的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殊烙印。我们通常所认知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它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在地方的民族、文化、历史有着多维的交互,它们首先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地方大学,其次才是包含世界一流大学共性的世界大学。我国部分省市由于地理位置影响到经济、教育发展,一直以来,东南部和中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人才流失问题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大多地方政府为了改进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的轻内涵、轻培育和趋同化的问题对制度进行创新,将本土化作为创新点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实践与预想有了冲突,大学与政策目标定位之间存在排行榜指标规范性的冲突,这将会影响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绩效,最终影响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5]只有权衡中国特色、区域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全国高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在各自的服务领域追求卓越、培养一流人才,使我国不同地区、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都有所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一流建设的定位与坚守一流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一流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地方大学可以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政策导向较为理想化,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地方大学要成为国内甚至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在发展上考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政策上让地方政府为建设一流大学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办学上依托地方、合理规划,发展有特色的高等教育。

四、结语

建设一流大学不是靠一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成功的,而是一个从建设范围、数量以及时间上囊括师资、学科、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我国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探索经历了从“世界一流大学”到“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动态优化的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深远的借鉴意义。现下的“双一流”建设战略给建设一流大学自身话语体系带来希望,顺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激发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内生力量,当然也有一些困难亟待建设中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战军,蓝文婷.新时代一流大学的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1-7.

2]周光礼,蔡三发,徐贤春,王顶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评价: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9(09):22-28.

3]史静寰.“形”与“神”:兼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8(3):8-12.

4]卢晓中,杨蕾.“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9):20-27.

5] 邓小华.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的行动逻辑——基于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3):24-29.

作者简介:

李晓静,女,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15738821883

邮箱:joy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