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走异路,逃异地——周氏兄弟在南京

2020-08-08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6期 作者:谢茹楠

走异路,逃异地——周氏兄弟在南京

谢茹楠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树人和周作人二兄弟联袂走上文坛,其成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兄弟二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皆是同开风气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大背景下,了解周氏兄弟在南京的经历,更能还原现代文学的五彩斑斓之处。

关键词:南京;周树人;周作人

一、周树人在南京

周树人在南京的时间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其一大致是1898年-1902年,在江南水师学堂与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阶段、二是1912年他任职大行宫教育部工作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中国的时局动荡不堪,在此种局势之下,当时清政府中相当一部分身居要职的官员,提出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达到制约列强、自我复兴。那时周树人即使年少,也感到了国家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痛;绍兴即使闭塞,也传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他曾读过一本英国人编辑的《格致汇编》,此书插画的精工活泼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看熟绍兴城人的嘴脸与心肝之后,周树人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绍兴同乡们做幕僚或是从商的路,选择去南京学习西学,考取了无须学费的洋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为管轮班试习生。

周树人刚到江南水师学堂时,变法维新运动正热情高涨,然而水师的功课过于简单,生活却刻苦,等级也森严得很,使得周树人不仅对南京的热望消逝得一干二净,还感到大为不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维持着师者是权威的旧礼教;谁想学生与学生之间,竟也循着迂腐大人们的旧规矩,分成上下三个等级, “头班在饭厅的座位都有一定,每桌至多不过六人……阶级低的学生便不能这样的舒服,他们一听吃饭的号声,便需直奔向饭厅里去……”于是,周树人自己说:“那时候,人是看不起学堂的。办学堂的人也还是带着辫子,穿公服的……”,因而对此颇为反感,评价学堂乌烟瘴气,萌生了转学的念头。

在水师学堂学习半年后,他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在此期间,周树人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官费留学的资格。1902年3月24日,他乘日轮“大贞丸”离开南京,赴日留学,继续寻求新的知识。在南京学习阶段的4年间,他常和同学接触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于是,南京成为了他的思想启蒙之地。

在第二阶段,1912年,周树人在大行宫教育部任职,当年的教育部在大行宫碑亭,仅一座楼,人力单薄。是年三四月间,他工作之余常去江南图书馆借阅和辑录、校勘古书。从唐代沈亚之的 《沈下贤文集》中录出《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三篇, 后编入《唐宋传奇集》。此外,周树人还抄录了清代姚之驷辑录的 《谢氏后汉书补逸》,1913年3月辑成《谢承〈后汉书〉》,为他后来整理、校刊古籍奠定了基础。周树人成名之后,校刊出版了若干本古籍,有一部分资料的积累就来源于江南图书馆,如此,便可以说周树人治学也起步于南京江南图书馆。

二、周作人在南京

周作人在南京的足迹,与周树人一样,同在青年时代,1900年-1905年,十六岁来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的五年最大的爱好和收获就是阅读各种书报,他除了做功课,几乎每天必读书,所读书目多且杂,古今中外,文史社科,良莠莸蕙,无所不读。在学习之余,哥哥周树人会将一些介绍西方的思想的书籍带给周作人看,这其中,一本叫做《天方夜谭》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样有趣的心理的引导下,周作人开始尝试着去进行一些章节的翻译工作,这其中阿里巴巴的故事被他按照中国传统故事的背景加以改编,翻译成了《侠女传》并出版,这一次小小的胜利鼓励了周作人的翻译热情。他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读书涉猎范围,并且尝试着更多的翻译内容。此后他也开始自己自行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并且用“萍云”的笔名来进行投稿。

1946年-1949年,周作人与南京的另一段缘分则开展在中老年时期。被捕后,现实在北平炮局胡同陆军监狱里头关了半年,随后又立刻被押送至南京受审。曾经的少年英豪,天之骄子,从故乡绍兴奔向南京,为的是寻求知识,解答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疑惑,拨开一直漂浮在自己眼前的迷雾和尘埃。谁曾想到,等自己再一次回到这个故事曾经出发的地方,会变成阶下囚的身份。几年以前,南边的友人曾经千呼万唤,他却以家累为理由,就是不肯前往南京。而今,却又以犯人的身份南下,于1946年5月乘飞机从北京炮局胡同监狱被押送至南京老虎桥监狱,他入狱时,每日除了翻翻闲书、翻译了一部英国劳斯所著《希腊的神与英雄》(解放后出版)之外,就是写诗,共写了二百多首。从周作人晚年所著《知堂回忆录》所记这一时期内容来看,他在这段期间思想是复杂的。一方面受传统儒释道思想影响,在逆境中能够开导自己,随遇而安。他在回忆录里除了讲述自己平日里读书译书写诗外,还记录了一些趣事。直到了1949年1月底,民国南京政府垮台,周作人才得以被保释出去,去了上海,又辗转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

四:结语

在周氏兄弟的南京经历里,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在于:他们在南京所处的阶段皆是在青少年时期,于年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南京是他们第一次走出绍兴所看到的世界。

处于相近的时间段,相似的成长地点,周氏兄弟的性格培育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无疑是在共同的地域文化熏陶下,个性的殊异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所导致的,通过对周氏兄弟在南京的这几年时光的探索,从而略知其性格差异之因果,文风与处世方式的不同、进而并推想周氏兄弟此后各自道路的不同缘由何处。

“文学创作固然要受到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影响,研究文学也不可以离开对作家这个‘人’的研究,但我们也应该承认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其独立的美学价值。”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过得和平安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周树人、周作人视为文化现象或文化遗产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正是基于这种出发点,如今对周树人、周作人在南京生活的细节进行研究, 期望能对他们的文化价值进行一些有益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徐昭武. 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先生在南京[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09

[2] 倪墨炎. 大鲁迅传(第一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7

作者简介:

谢茹楠(1998-), 女,汉族 ,浙江宜兴人, 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