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江苏省大学生为例
1.河海 大学 能源与动力 学院,常州 , 210098; 2.河海 大学 商 学院,常州 , 210098
摘 要:围绕新媒体传播我国优秀文化问题,在全面分析江苏省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探究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1]。而新媒体的强大优势是在新时代中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选择。
但是大学生对此类新媒体平台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均不高。笔者及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的方式针对性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探究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效果影响因素。
问卷设置
团队就“江苏省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设置并投放问卷。依据前期文献阅读所得,问卷设置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以下五类:器物、技艺、精神、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旨在能够直观而全面的了解江苏省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
问卷结果及其原因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投放,截至2019年9月18日,累计回收434份有效问卷。
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2],团队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分为儒、道、释三个二级指标展开问卷设置。结果显示,部分同学没能把握住各家思想的本质,难以自行区分。大部分同学表示,很有必要传播优秀传统精神文化,且有超半数认为应该批判继承。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方面得到的支持不占少数,仍需结合现代发展普及推广。
语言文字
该部分围绕“字体”以及“文学作品”作为指标展开。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常识性问题正确率仅62.44%;“苏轼属于豪放派”的正确率也仅64.98%。文学常识的疏漏再一次表明出传统文化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针对古诗词改编的调查中,仅44.47%的同学能辨别出未改编的诗词原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语言文字的畸形传播。
工艺
中国工艺品的内涵极为丰富,包含古朴代表奴隶社会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3];素胚勾勒淡雅的青花;集花丝镶嵌、錾刻、鎏金、点翠这四项极为复杂精细的工艺于大成的点翠工艺[4]等。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对于工艺的认知度仍不够。另一方面。线下的沟通反映出大学生对工艺的认知渠道主要来源于如《甄嬛传》等影视剧作品以及《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新媒体渠道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仍在持续发力。
技艺
中华传统技艺内涵广阔,包括了中医,国画,书法,国乐等多个方面。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国际上对于中医(TCM)的认可程度逐渐提升,问卷也反映出了3.8分(5分)的平均认可度。与此同时,问卷显示出大学生对乐理基础知识高达97.7%的确率,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歌曲的贡献不可磨灭。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5],主要包括节日风俗和传统服饰。问卷结果显示,目前江苏省大学生对传统服饰颇为了解,同时对其复兴持积极态度。但节假日的概念已逐渐替代传统节日,与之相伴的传统文化底蕴岌岌可危。城市化的环境下,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塑造不失为文化传承的方式。
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同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较为抵触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精神文化。根据他们的主观判断可以看出,不少的新媒体平台,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误人子弟;同样不乏新媒体平台,借助“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实则散播不正的理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女德,封建迷信,偏方养生)。有些观念实则是对受众的戕害。问题平台会引起受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感,也会使人们将“新媒体”同“不专业”画上等号。
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议
针对研究结论,笔者对于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以下的建议: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管,既要增强举报机制又要防止举报机制的滥用,严防意识形态的错误;
应该鼓励高校老师、作家协会、画家协会等投入到新媒体传播文化的事业中,例如国乐大师“方锦龙”先生于2020年入驻哔哩哔哩弹幕网为年轻人传递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更多人欣赏、原意进行深入的了解甚至学习国乐;
国家应该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易使人厌恶,却又更容易使人接受,浸润式的体验更让人映像深刻;
在新媒体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议减少说教,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又需要保证文化的严谨,这是一个需要多次实践达到的平衡点,避免有的同学分不清楚是段子还是史实。
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的确令人可喜,但物质的极度膨胀却极有可能导致精神文明的落后[6]。国家是在文化的土壤里被孕育,然后茁壮成长。前路已然铸成,后来者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如何创新,这需要新媒体的结合、个人的努力,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为之努力的事情。
参考文献:
刘锦宏,张亚敏.新媒体时代国家软实力构建对策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8)
张建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求索,2017(08):180-187.
孙晓楠. 商周青铜器纹样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左书侨. 花丝镶嵌在当代都市审美语境下的艺术转型[D].
孟祥华. 浅谈风俗的产生与特征[J]. 黑河学刊, 2008(03):44-45.
钱斌. 法制化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 中国科技财富,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