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020-09-29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9期 作者:赵峯祥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赵峯祥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呼唤,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且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高校以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我们应当去找打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研究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本文对新时代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

1.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生自愿组织形成的群众性团体,社团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为原则,在高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和由学生主导,主要是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主要目的就是丰富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学生缺少有关对社团的了解,选择加入时具有盲目性。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社团,对大学社团更是只知其名,有一种从众的心理。与此同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并不知道社团的具体形式种类功能,是否适合自己,而是没有事先了解,盲目加入,结果并不理想,最后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没有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效果。

2.高校学生社团本身结构有问题,社团领导者缺乏管理能力,所办活动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现如今高校中社团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却很少,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主要都是以前的旧形式活动,缺少创新型活动,还有就是社团管理者领导者缺少管理能力,很多社团又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没有经验,不能很好地组织好活动,逐渐就导致社员失去兴趣,成员流失,社团名存实亡的现象。

3.社团活动经费匮乏,活动场地、设备受限等问题。因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成员的入会费,社团开展活动都需要资金,虽然有一些外界商业的赞助支持,也只是能支撑一小部分。而且有很多活动都需要有活动场地还有活动设备,而这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又是一个难题。正是由于多种条件所限,有些想法很好的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达不到目标,社团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的相应合理化建议

1.学校层面:

(1)学校对于社团的建立要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制定出一套有关社团的标准,还有审核措施。只有达到标准要求的社团才可以被学校承认并正式成立。

(2)因为社团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很多社团都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有的只是部分活动由活动组织者去请老师来当评委,这更多的是教师私人方面的帮助。这里希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

(3)学校对社团的扶持是解决社团活动经费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好的社团开展好的活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大力支持社团的开展活动。因此学校可以在活动经费上要给予一定的投入,提供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

2.社团层面:

(1)社团在招新时要事先给新生提供详细的社团介绍,让学生在充分地了解自身社团后自主选择。不要为了想多招一些名额,盲目招新。

(2)社团在选任管理者时可通过竞选的方式,择优任用,还要发扬“传、帮、带”的传统,让上一任干部给新干部传授经验,使新干部能够更快更好的胜任工作。

(3)加强对社团活动的创新,提升社团活动层次,集思广益。社团要根据当下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来举办与社团主题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可以多采纳社团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能让同学们学到知识。

3.学生层面:

(1)学生在选择加入社团的时候,务必不能盲目从众,要在真正知道自己需要和了解社团的具体情况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加入。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社团,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当学生加入社团后,对于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要认真对待,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整个社团负责任。而且学生在选择活动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才能切实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是社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师生共同致力于发展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这一“第二课堂”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新时代新要求。

作者简介:

赵峯祥(2001-),男,汉族,安徽宿州人,江苏大学本科生在读,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381。

参考文献

[1]龙学敏.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2]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00-201+205.

[3]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李朝阳.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超.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8(41):29.

[6]李琳琳.探究新时期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8):43-44.

[7]张怀德.共青团改革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策略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9(2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