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局与破解路径研究
包应刚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情况复杂、内生发展的能力弱,旅游扶贫是减缓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局。本文选取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困局与破解路径。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分析了该区域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提出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市场环境和深化制度改革等五个化解策略,减缓甘肃省临夏回民自治州的深度贫困。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 旅游精准扶贫 破解路径 临夏回族自治州
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发展旅游业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该地区地理条件弱、基础设施差、贫困面积大,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本文拟以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研究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局与破解路径,从而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概况及旅游扶贫的特殊性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方式,是一个集动态发展、信息反馈、开放包容为一体的有机系统,在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再塑乡村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上游。北与兰州市接壤,东临洮河与定西市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海东地区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下辖1市5县2民族县,总人口218万人,有31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59%,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州为主要聚居地的特有民族。
2016年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将旅游业提到更高层次进行谋划和发展,提出了打造旅游“百亿元”产业,建设旅游强州的奋斗目标,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州委州政府围绕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整体布局,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畅通工程、旅游住宿优化工程、旅游厕所革命和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临夏州首个农家乐产业协会——临夏市折桥镇农家乐协会成立。目前,全州旅游专业村发展到14个,农家乐达790家,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15.26万人次,旅游收入11.09亿元。2018年,临夏州州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098.61万人,同比增长32.32%,累计综合收入96.39亿元,同比增长37.03%。
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8县(市)均被纳入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范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连片特困区域范围广,也是我国农牧交错地区,作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该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广、致贫的因素复杂、旅游扶贫的成本高,是我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
二、临夏州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困局
1、资金严重短缺,精准扶贫力度不够
一方面,临夏州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积大,政府财政投资有限,对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贫困地区旅游多以“农家乐”旅游、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资金方面不足,对于旅游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到位,使得农户对其经营规模扩大的积极性大大减少。表 1 所示,为4个乡村旅游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以及现有的资金。从中可以发现其明显的资金紧张问题。
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精准扶贫动力不足
旅游业涉及范围较广,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而旅游基础的完善对于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发至关重要。临夏州地理位置偏僻,各景点间距离较远,住宿设施不够完善,主要以经济型酒店、小旅馆以及农家乐为主,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环境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在旅游旺季容易造成游客无处居住等问题,阻碍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
3.贫困人口发展旅游业意识淡薄,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一方面,该区域长期相对闭塞,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不高,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业不重视,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淡薄,对于旅游项目不能够积极参与,况且旅游管理经营者经验欠缺,导致旅游精准扶贫很难落地;另一方面,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对于开发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从而导致当地的旅游精准扶贫没能进一步更好地发展。表 2 所示,是我国近年来的农村旅游专业人才比例。从中可以发现非常明确的人才不足问题。
4.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临着多维制约因素
近年来以“精准”为总基调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临夏州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但由于贫困状况复杂,该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在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仍面临着多维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的落后、人力资源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着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足和从业人员的能力不足的制约、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大地制约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展等几个方面。
三、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
1.广开渠道,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
由于旅游精准扶贫对资金需求量大,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为继,因此要吸纳各方社会资金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中来,才能做好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项目。一是要做到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要进一步的开放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三是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的居民、社会人士积极投入旅游扶贫,只有这样,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才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培养专业化人才,提高旅游服务意识
发掘和培养旅游专业化人才,贫困地区要想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第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待遇;第二,加强对培养人才的管理;第三,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者进行旅游精准扶贫知识宣传普及、咨询培训和入户帮扶指导等方式,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水平及发展旅游的意识,提升旅游经营管理能力。
3.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的方面来说,主要是要发展当地的具有特色的饮食行业;住的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所具备的特色,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建设有特色的居住环境,为旅游增添色彩;出行方面需要便捷快速的交通。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
要实现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的精准扶贫,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旅游法律法规,把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保护好,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大力发展旅游,看到旅游精准扶贫的好处。通过开发或完善地方旅游标准,如“扶贫开发条例”等,明确对旅游开发商在旅游扶贫工作方面的奖惩措施,以及启动旅游精准扶贫发展评估体系建设和旅游精准扶贫(发展)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实现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新形势下谋划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下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农户增收、减少贫困人口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必须成为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和手段。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须从生产要素视角,在继续优化配置初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创造旅游高级生产要素,建立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从而达到旅游产业扶贫的目的。初级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引起充分关注,而高级旅游生产要素的创造与创新却较为艰难。因此,理论界和旅游行业应对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如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和模式加强研究和推广,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成我国扶贫攻坚任务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薛定刚. 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 城市学刊,2016,37(1):36-38.
[2]张玉强,李祥.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实践[J]. 湖北社会科学,2017.
[3]何茜灵,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6):81-83.
[4]祝慧,莫光辉,于泽堃.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7(1):9-11
[5]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2);6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