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
喻竹
南开大学
摘要:心理学专业在我国起步的较晚,但由于其适用性强,使用面积广,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刺激下发展速度非常快。虽说心理学专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主要对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进行介绍以及分析,介绍心理学专业当下的就业情况,从市场导向以及就业趋势的角度出发,分析心理学专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心理学专业就业的改进措施和相关建议,为广大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导向;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
引言: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末刚出现的时候就被众多学家预言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虽然,心理学已经证明了它对于社会的作用,但是当下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依旧不明朗。心理学作为一个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并且适用领域非常广的专业,在近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当中却是红灯高挂。心理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失业量大、就业率低、薪酬满意率低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心理学专业成为了高失业风险性专业。在当今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的心理学专业,使得部分高校对其产生怀疑,某些高校甚至有了取消该专业的打算。但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面积广泛,各个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多,目前,就业低迷并不能代表心理学的前景迷茫,眼前的就业困境只是心理学在发展时必然经历的阶段。
一、市场导向下心理学就业情况
心理学自90年代被我国纳入高校专业目录之后,发展非常迅速,当下已经有200+的本科院校开设有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的良好发展前景源自于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心理学的就业前景是非常良好的,目前,就业困境大部分是因为高校的课程导向以及就业分化不细致导致的。
(一) 校园就业
各高校刚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对于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视,心理学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向是校园的心理老师,与此同时各高校、中小学都开始心理咨询师的建设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辅导课程。学校老师成为了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学学科进了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断的涌现,随着校园心理建设的逐渐完善,学校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吸纳逐步放缓,甚至停止,但是高校对于心理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依旧是心理老师。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都将此作为最主要的就业方向[1]。
校园就业虽然是目前高校对于心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校园就业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没法再容纳现如此大量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校园就业饱和是目前心理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高校以及心理学毕业生应积极调整以及转变思路。
(二)社会就业
由于心理学可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社会上心理学人才容量非常巨大。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满足企业要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是社会上非常稀缺资源,在就业当中上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在2004年之后,我国各中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心理学人才的引进,因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维持良好的可续发展状态。
以人力资源管理行业距离,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的崛起,工作开始细分化以及精细化,心理学的分支-管理心理学开始了飞速发展为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为心理老师,到时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下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导致心理学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直到目前为止,此行业对于心理学人才缺口仍然非常巨大,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心理学人才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稀缺资源。
近年来,市场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教育的改革,各高校对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计划有所转变,但是培养方向依旧是以校园心理老师为主,对于当下市场需求量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各高校一定要重视市场导向的就业方向,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心理行为以及心理特征的学科,应用层面不仅仅只是校园心理辅导,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各行各业。例如医疗、管理、法律等行业对于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同样是非常重大的,各高校应与社会相结合,积极参与相关人才的建设,以此促进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促进心理学在社会发挥作用。
二、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思考
目前,心理学专业就业方面的确实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心理学的就业前景以及发展潜力。目前市场对于心理学人才需求量依旧是巨大的,只是当前各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心理学专业人才出现就业困境,各高校应当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市场导向,然后针对性的调整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课程体系。
(一)明确心理学专业定位
基于各高校对于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条件不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不可盲目模仿,应该根据高校心理学的基础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需求这三样因素,再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学专业从新定位。
传统的心理学人才培养计划已然不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高校应调整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计划,探索并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心理学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心理学教学通常是以理论为主,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传统的心理学教学都是以课堂为主,此种口述教授的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虽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没有掌握好坚实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熟练以及灵活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的唯一前提,只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心理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
为了保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高校与教师应当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课程设置让课内与课外进行连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创业和就业门槛高
当下社会虽然对于心理学人才虽然多,但是由于就业门槛以及创业门槛较高,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及时适应社会。所以,综合素质不足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市场就业环境差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校园就业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校园老师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的原因。
以医疗行业举例:心理咨询、精神疾病、成瘾治疗机构等行业对于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同样是巨大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心理学专业毕业学生是无法满足这些行业的需求。这些行业对于专业能力要求高,其中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辅导辅导这两项专业技能尤为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是无法胜任,这些岗位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满足岗位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缺失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最为核心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将康这两方面的实践[2]。
三、 心理学人才就业措施建议
目前的市场导向告诉我们,高校一定要将传统“理论型”的培养模式转变成“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就业培养措施建议如下:
(一) 针对性的课程开发策略
高校应根据就业领域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就业岗位-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研究能力要求-确定以及分化培养方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评价体系这一流程体系,针对性的设计心理学专业人的课程体系,增加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应用能力为主导教学方法和方案[3]。
(二) 加强师资能力
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师团队的素质以及理念乃是重中之重。高校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要以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考核方式。不断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融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
(三) 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能力是要落实在实践环节当中去锻炼,高校应结合相关领域建立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辅导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场所。通过搭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类似职业环境的辅导以及训练,让学生在毕业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结语:综上所述,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良好的,市场对于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着重于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校园就业这一渠道已经饱和。高校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调整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强心理学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更加顺利,为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澜骞. 对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7):109-110.
[2]崔澜骞. 对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7):109-110.
[3]崔景贵,黄亮.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