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探析
应春波
南开大学
摘要:教育的初心是进行心理引导,抛开文化科教育,心理引导可以针对任何群体的学生,从近几年社会实事来看小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备受关注。关系到小学生的教育事业和心理发育,应该将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以此辅助其他科目的成长。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事业;心理发育
引言:教育事业如日中天,社会办起了红红火火的教育盛宴,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事业具有非常可观的效果,从今天的话题心理教育来讲,如何将心理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体现,并且使其具有应用价值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心理教育的应用意义为研究对象,对小学教育融入心理学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小学教育融入心理学的作用
小学生的天性使然,具有活泼好动,并且单纯的性格特征,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不存在完善的生活价值观和世界观,单纯的靠书本知识引导会导致小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偏窄,狭隘[1]。合理利用心理学的引导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帮助小学生克服小挫折消除不良情绪,教师在运用心理教学的方法中,可以通过书本知识的引导加以心理抚慰以及心理暗示,同时教师要具备察言观色的教学素质,小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老师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坚硬的耐受素质和抗压能力,大部分小学生性格还处于比较内向的阶段,言语的刺激会使得学生对学科进行厌恶,也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细腻的观察力,对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劝导,慢慢疏导学生敞开心扉,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情分,又可以使学生具有重拾自信的勇气。我们拿小学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来讲,小学语文本身就具有心理暗示作用,通过寓言故事教育小学生具有相应的优秀品质。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正在加速增长,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小学生的成长状态,在课堂中和教育大环境下,要时刻对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心理判断,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心里指导,二来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传统的教育事业使得小学生具有任务量繁重的思想担忧,在漫漫的学习长路上,小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精神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心理教育,培育学生的简单交际能力,是小学生具有同伴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班级凝聚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心理暗示可以达到对小学生性格培养的效果,通过言语激励法,肢体语言表述法激励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18世纪末,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成长的年纪里,因患有急症导致眼盲耳聋,在这样一个噩耗中,海伦.凯勒多少次灰心和失望,最终都在导师师安.沙文丽的耐心帮助下学会了面对挫折的强大耐心,最终学会了说话,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来凭借不懈的努力考入了哈弗大学的女子学院。这是一则真正的故事,凡有成者,都必须拥有一颗坚毅的心能够对抗挫折。
二、如何将心理学与小学教育融合应用
(一)注重沟通
沟通是打开心理防备的第一道大门,在小学生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秘密,有时候甚至是对一个人的喜欢厌恶都会藏着不说,小学生的心理结构不比幼童,幼童懂得直言不讳,但小学生不同,小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受到家庭的态度变化,相应的会引起内向心思,不愿意告诉任何人。这也是小学生需要心理教育的重要地方,在家中,父母应该会从孩子的饮食和生活起居入手,注意留心观察,小学生不易隐藏情绪,因此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就能把握了[2]。
(二)善于观察
心理学研究的是所有有需要群体的心理动态和思维情绪,在小学生教育中,心理教育一般不起到治疗作用,更多地是起到辅助或者引导鼓励的作用,我们拿案例来说,某小学一名女同学“丹妮”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是被同班同学嘲笑,平时学习好的同学喜欢三五成堆,导致班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到冷眼,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大部分老师也存在戴有色眼镜看人的习惯,丹妮无法对家人说出苦楚,也无法请教老师进行帮忙,或者请教别的小朋友相互帮忙,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丹妮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出现自卑、懦弱、不善辩解,学习成绩一落再落的现象。关于这种现象现已存在太多,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坚决克制这一现象,这要求老师父母具有仔细的观察能力,及时和孩子主动沟通,长此以往,学生日后一定能对教师和父母敞开胸怀,这样就是一举两得了小学生教育在具备了仔细地观察力还不够,小学生心理教育在碰到难题时,家长应该旁边用逆向语言刺激,适当的做些调整,比如说学生在攀岩时,踢球时,应该较少使用鼓励的语言,使用逆向激励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状态转变。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该树立认真意识,通过观察,通过引导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平台。
(三)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问题导入
关于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如果导入心理教育,则是对上课模式进行整改,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正在初步形成,在这种性格形成之处,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重的特点[3]。老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应该结合所问问题进行创新性问题的导入,架设学生问及咏鹅的真实情景,教师应该就现有场景或者学生们见过的某些景色进行确切形容,在上课之初需要老师具备这种富有心理教育的特色教学方法,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思维梳理,则会激发学生的动脑想象力,同学A问:“72+56-50=?”关于简单的数学运算为了防止学生学习的枯燥,老师在上课之初可以采用有趣话题的导入进行分析,比如,两只小松鼠在准备冬眠的食物,首先准备了72个苹果,随后它们找到了凤梨树,摘了56个凤梨之后发现数量太多已经不能放到洞里了,于是两只小松鼠打算将其中的50个水果送给别人,那么求小松鼠还剩多少个水果?根据这种推算和问题的导入,贴合了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之所想,在学生进行运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接着问题继续问道:“请问剩下的水果如何平均分给两只松鼠呢?”这种题目相对比较简单,重点不在题目上,而是利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问题由简至深的追问和深入。
(四)切合情景模式,增加互动性
小学生的教育体系要求有序并且有趣,根据小学生的活泼天性,应该设立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的授课模式,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恰巧可以在上课途中创设较为新颖的授课内容,在小学人教版教材中曾有一篇《欢迎新同学》的文章,这篇文章排在书本的最开始,恰巧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初,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生没有脱离假日的兴奋状态,这篇课文的导入可以印和学生们的心情进行开学状态的引导进入,但是在这篇文章开课之前,老师可以先不急着对课文进行阐述,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情景式对话,让学生们以开学初次见面的形式进行新学期的初次见面欢迎。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深度,有利于学生对开学新状态的自我调节。小学生情景模式的创立还有很多种,比如说狼来了的故事,这种富有寓意的故事最能教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生观的培养了,老师通过课前设计,可以自己亲自表演与同学一起完成整场情景演义,通过表演对故事进行还原,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度,并且在演绎的过程中还能收获性格的锻炼。
(五)创设交流小组,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关于小学生的教学模式,要融入心理教育不能直接进行心理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小学生存在心智不成熟的现象,这种现象下,过分拘谨的教育模式并不太适合,反而会徒增小学生的困惑和烦恼,因此需要在课堂中根据课堂内容进行逐个引导,层层相扣,达到心理和智力共同发展的良效。我们以小组交流式的方法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诱导,在数学课堂中树立良好的交流状态和交流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协作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互动,比如说我们设立问题“期末考试我班总共20名学生,分别告诉学习成绩,求平均成绩,要求运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进行快速列式运算,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进行多种方法择优,从其中选出最有效率的一个,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处于认真地考的状态下,即使学生的想法不正确也能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的培养相当于在间接的锻炼小学生的社会意识,正圆满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智力教育的双重发展。
结语:
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锻炼小学生的综合抗压能力,通过各种方式的干预,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小学生不善于表达,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本文通过对心理教育融入小学生课本知识的作用展开研究,并且依据相关教育方法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引导,总结了整体的小学生心理现状,并以此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参考文献:
[1]曾晓新.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漫谈第十三讲归因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1996(5):47-48.
[2]冯世基.浅析心理学在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8(6):64-67.
[3]钱倩.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新校园(中旬),2017(1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