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旅游景区多语景观研究
伍莹刘越杨姗邓宏平邵卓越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通过对长株潭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受经济、政治、文化三方共同作用,长株潭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呈现出多语种现象,语言标牌上中文和英文使用最为广泛。长株潭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中有一些指示牌、提示语还存在错译、机器误译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
关键词:长株潭;语言景观;旅游景区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指的是公共空间中由各种标牌上的语言文字所共同构成的语言景象。近年来语言景观已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对游客旅游体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随机选取长株潭的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的视野考察长株潭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通过展示长株潭旅游景区标牌语言的实际呈现情况,为长株潭建立和谐规范的景区语言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1.长株潭旅游景区多语景观调查
长株潭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形式主要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路标指示牌和公示宣传语。统计样本包括长沙的4A景区省植物园,4A景区省博物馆,4A景区天心阁和湘潭5A景区韶山以及株洲的4A景区神农炎帝文化主题公园。在我们所选取的2300个有效样本中,以汉语为唯一标牌语言的有1370个,占比59.57%,达一半以上,其次是汉语与英语双语标牌,总计698个,比例达到30.35%,是除了汉语单语之外最多的标牌语言形式。但无论是双语还是多语,标牌单独以英文为标牌文字的则屈指可数,这表明长株潭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具有多语的性质。这些多语标牌的设立不仅满足了外籍游客的需求,也培养了当地人民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价值观。
2.长株潭旅游景区中多语的分布、地位及功能
由图表1-2可知,在所抽样的2300块标牌中,有59.6%是纯中文标牌,有0.4%的纯英文标牌;有中文的标牌占99.6%,有英文的标牌占40%,有法文的标牌占4.8%,有俄文的标牌占4.8%,有日文的标牌占4.1%,有韩文的标牌占1.2%。进一步对含有英文的标牌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包含英文的标牌共有930块,在指示、宣传、解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使用数量来看,含英文的双语或多语标牌有911块,含法语和俄语的次之,有110块,含日文的有94块,含有韩文的标牌最少,有19块。另外,从语码出现的顺序来看,含英文的911块双语或多语标牌,英语总是先于其他外语出现,这说明英语是长株潭旅游景区最重要的外语语码。
由图表1-3可以看出,在包含英文的标牌中,指示类标牌占比最大,为73.1%,介绍牌次之,为16.0%,宣传牌占比最少,为7.5%。此外,还有部分标牌具有指示和宣传的双重作用。英文标牌的大量存在展现了长株潭旅游景区的国际化趋势,而英文指示牌远远多于介绍牌和宣传牌,说明英文语码的运用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外籍游客,而以宣传为目的的比较少。为弘扬中华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拉动长株潭经济发展,可适当增加介绍牌和宣传牌的英文翻译力度。
3.长株潭旅游景区中多种语运用的创设机制
长株潭旅游景区中多语种的运用主要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影响。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中心,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便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双语或多语标牌的应用显示了长株潭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区域整合之后,长株潭的旅游资源有了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来往游客可以方便地在三地之间游玩。多语的运用也是迎合各国游客的需要,另外部分标牌如下图“布波驿站”(图表1-4)“小酒馆”(图表1-5)中英语的的运用,也起着宣传自身的作用。
韶山多中、英、法、俄四种语言标牌的原因在于法国的共产国际传统以及俄国的苏维埃历史。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著名的红色文化景区,对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变迁的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株洲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呈现更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故而景区语言展现更多的是中文。在省植物园里,有三类多语标牌,一是“汉字+英文”,二是“中+英+日”,三是“中+英+韩”。说明标牌的受众至少有英语使用者,还有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游客。
4.长株潭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不规范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长株潭旅游景区标牌上的汉字使用基本上都是符合规范,这说明国家规范化汉字的普及以及使用已经全面落实到公共领域。旅游景区的不规范现象主要集中在翻译问题上,语言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进行合理规划。
4.1翻译不准确
在AAAAA景区韶山旅游景区,AAAA景区湖南省植物园、株洲神农城炎帝文化主题公园、长沙天心阁均有翻译不准确的现象,其中有一些是基本的语法错误,有一些是中式英语的翻译。比如株洲神农城炎帝文化主题公园里,提示语“文明旅游”被翻译成了“Civilization Tourism”,应该是“Civilized Tourism”(如图表3-1);“请勿跨越”和“请勿击鼓”的英文写成了“Do Not Striding”和“Please Don’t Drumming”,英语中do not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而不是分词形式;省植物园中的提示语“一草一木显温情 一举一动见文明”的翻译为“Please good take care of each flower,grass and tree”,而这里的短语用法应该是“take good care of”。
还有一些标牌上的翻译是明显的中式英语或者机器错误翻译的结果,如长沙天心阁中有一个标牌“小心路滑”翻译成了“Carefully Slide”(小心地滑)(如图表3-2);湘潭韶山旅游区的“导览图图例”翻译成了“Tour Tutu Cases”;株洲神农城公园中大剧院的“观众入口”翻译成了“The Entrance of the Audience”,应该是“Audience Entrance”。还有一些提示语的翻译不通顺,如长沙天心阁买票提示上,“散客请上阁门买票”的翻译是“Other visitors on the pavilion to buy tickets”,应该是“Other visitors buy tickets on the pavilion”;株洲神农城公园中宣传标牌上“减少油的摄入”翻译成了“Eat too much oil on the body is not good”。
4.2翻译不规范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7年11月20日联合发布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下称《规范》),自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个关于外语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系列国家标准,对公共服务领域当中的英语翻译提供了标准。根据《规范》第1部分:通则中的5.2.3.2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害、需要突出警示的警告事项使用CAUTION 翻译。如:小心烫伤(指开水)CAUTION/ ! Hot Water(..//"表示应当换行,下同)。韶山旅游景区的部分标牌格式不规范。
通则中5.2.4.1 劝阻性事项译作Please Do Not … 或Thank You for Not- ing。如:请勿吸烟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5.2.4.2 禁止性事项译作Do Not… 或No- ing 或… Not Allowed。如:禁止吸烟、不准吸烟No Smoking。许多景区里的标牌的禁止性事项和劝阻性事项混淆了。还有的将“严禁吸烟”和“严禁烟火”通通翻译成“No Smoking”,而在《规范》的翻译示例中,“严禁烟火”应翻译成“Smoking or open flames prohibited”
4.3其他不规范现象
(1)翻译不统一。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景区内还出现了翻译不统一的现象,比如韶山风景区介绍牌和指路牌上对“石头干娘”的翻译就不一样,一个是“Ganniang Stone”一个是“ Stone Mother”;湖南省博物馆中对“母婴室”的翻译有“Nursery Room”和“Baby Care Room”两种。虽然两者都没有错,但是同一个景区内最好统一翻译,不至于使游客迷茫。
(2)单语标牌。在《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五条说明了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各类情形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确需同时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确需使用汉语拼音的,应当正确规范,且不得单独使用。株洲神农城主题公园有一处商业私人标牌(3-6)只有英文,天心阁中也有几个标牌是只有符号和英文的(图表3-7)。
5.旅游景区语言景规划建议
虽然我国旅游景区标牌上的主要语言是中文,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游览景区时十分重要的向导,同时,不正确、不规范的英文翻译会使游客对景区的印象大打折扣。首先,要消灭用词不当,语法出错这些低级翻译错误,不盲信机器翻译,而应当请专业人士进行翻译、校对。同时,景区管理者应对景区内所有的语言标牌,包括商家设立的私人标牌进行统一监督管理。景区内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标牌必须有国家通用文字。其次,虽然许多景区中的标牌是在《规范》正式实施前设立的,为了更好地改善旅游景区的翻译不规范,景区管理者应遵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对不规范的翻译进行整改。最后,关于规范化汉字的使用,《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第十一条:公共服务行业的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公文、印章、执照、票据、报表、电子屏幕、商品说明书、病历处方等,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三条:山河湖泊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等公共场所的各类设施用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公共场所的题词、题字和手书招牌,提倡使用规范汉字。没有考虑到旅游景区中许多牌匾、书法作品等古迹上都是繁体字,应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标明可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特殊情况。
6.结语
语言景观是一个地区语言生态的映射,不仅反映着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或者多语言使用政策的贯彻情况,也体现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利用空间理论和地理符号学理论,本文考察了长株潭旅游景区标牌上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多语性是其重要特征;英语是长株潭旅游景区最重要的外语语码,但很多英文标牌的存在并没有实际的交际功能;各旅游景区多种语言的选择以及各种语码的排列顺序受到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也体现了长株潭地区的国际化趋势。此外,本文也对标牌语言形式作了研究,并对不规范现象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使长株潭地区语言文字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竹林,毛蓉蓉.旅游景区双语语言景观实探及译写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8,35(02):71-73.
[2]陆松增.红色旅游景区双语语言景观译写规范研究[J].海外英语,2018(10):125-126+131.
[3]尚国文.宏观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旅游语言景观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3):46-56.
[4]李沛茜,谭菊,殷凤利等.旅游业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8,39(04):38-40+71.
[5]唐惠华,沈民权.旅游景区语言文字及其规范化研究——以西塘、盐官景区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01):92-96.
作者简介:伍莹(1978.12-),女,博士学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越(1997.06-),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项目资助:本文受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代码:S143288)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