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取向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郑州 45000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基础职能工作的重要组成,积极开展事业单位转型改革势在必行。论文主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困境,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pid, institut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state, it is imperative to actively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institutions. The paper mainly combin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work.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改革;事业转型
【Keywords】institutions; unit reform; career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工作重心因为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根本的差异,事业单位指的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组织机构,一般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但是最终并不属于国家政府。而企业单位的工作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以及自身经济效益方面。由此可见,事业单位不能仅仅顾及到自身的持续发展,还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长久发展以及公益类服务职能的履行。随着全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对事业单位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提高了要求,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必须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寻求完善创新的有效途径。
2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说,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必要的。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事业单位在进行转企改制之后会比其他的企业更加具有活力与市场竞争能力,才会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存活下去。并且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还可以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可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另外,事业单位在对自身施行分类改革之后,其对于现代组织的建设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并且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具有更强的实力来应对社会公共服务中消费者的更多的需求,并且还可以通过转企改制来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3 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未能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
虽然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政工工作,但都是在盲目的开展政工工作,日常的政工工作往往与实际情况之间严重的脱节,未能取得事先预想的效果。另外,事业单位也没能及时的对政工进行深入改革,总是在机械的按部就班过去的模式,导致政工的工作未能与时俱进的开展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在员工的政工工作上未能充分的得到落实,没能根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开展对应的政工工作,导致有些员工对政工工作的排斥,员工未能深刻理解到政工各方面所表达的内涵,从而造成了员工在工作态度上散漫,认为政工工作开展的结果不切实际,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完全没有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政工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有序开展。
3.2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体系对市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事业单位如果不进行财务管理的深入改革,就会被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踢出去,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来度过这个难关。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实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的继续持续有效的发展。事业单位当前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相关核算制度出现了问题。财务报表的相关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经济方面留下的主要的相关记录,需要更加准确完整。当前的事业单位还缺乏对于相关预算的统计管理制度,这就使得财务不能及时的对各种账目进行分析入账,还会造成不科学的经济预算,为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内部的相关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对其认识还不全面,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出现漏洞,使得工作并不能及时、针对性的开展,事业单位未来发展事业的风险系数随之增加。
3.3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常见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的基层员工用来等待上级指令回复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意见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其次,层级结构制度给信息传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层层转报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也隐藏了诸多或者错漏的问题,最终导致决策错误的风险发生率越来越高。最后,复杂的层级结构在人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消耗上是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公式性套路”现象的出现。例如,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将个人责任相互推诿等惰性行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给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对管理部门的形象与名誉也造成了损害,不仅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大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1]。
3.4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待完善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在管理岗位设置和职责授权分工时应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不相容岗位分离。实践中基层单位通常由财务部履行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采购、实物管理、会计记录、清查盘点等工作均由财务人员完成,制度设置上存在漏洞,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财政监督对采购预算的审批侧重是否有资金来源,忽视了采购是否必要,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专注于资金使用的监督,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监管,致使外部监督乏力。
4 事业单位改革未来发展策略
4.1 调控成本
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需要对成本进行调控,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理念。在事业单位即将进行转企改制时,需要对这项改革的成本资金进行深入了解并计算其预算,判断转企改制需要的资金等相关问题,为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做出充分的准备。并且企业的员工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成本的观念,控制各部分的销售预算等问题,保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的顺利进行[2]。
4.2 推进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因为内部人员熟悉事业单位各项制度的执行和事业单位的发展,再加上员工之间的关系相互熟悉,在开展各项政工工作时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工工作效率和进度。要经常的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政工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激情,对员工进行定向培养,从提高待遇福利等增强政工岗位的吸引力。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榜样员工带动全体员工共同进步。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从制度到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政工工作的积极性。事业单位应注重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要素挂钩,更好地提高政工队伍的工作效率,解决工作松散等情况。
4.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
“互联网+”理念首次亮相于国家在2015年作出的相关工作报告中,随后“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政务”等融合发展理念相继出台,这种产生于新时期的发展理念,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事业单位中行政管理工作实施效率的提高。在网络化与信息化基础上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将繁琐的层级结构尽可能地简易化,同时还可以避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所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得事业单位中基层员工与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坦诚相见、更加直接。利用更具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现代化互联网思维,为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公众参与的机遇[3]。
4.4 创建共享调剂机制
共享和调剂机制的核心是盘活存量,物尽其用。资产管理部门应夯实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为探索创建共享调剂机制奠定基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全面掌握辖区固定资产现状的基础上,遵循“调剂优先新购”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调剂,物尽其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制,是我国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和总结,完善企业转制的政策措施,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培养等各方面保障事业单位转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改革浅析[J].经贸实践,2018(06):221.
【2】张美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J].财会学习,2017(21):14-15.
【3】孙红梅.浅析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财务管理改革思路[J].会计师,2014(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