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互联网 +”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20年03期 作者:杨莎莎

“互联网 +”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杨莎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 ,462002

摘要:互联网+时代,市场金融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金融类专业教学也产生了相应变化。基于此,金融类专业教学应该重视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够结合当前环境,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 era, the market financial model has undergone a major change,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has also undergone corresponding changes. For the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创新

【Keywords】internet; finance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ve teaching

1 引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目前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挑战和机遇,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互联网+金融”人才特质分析

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具备多种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掌握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评估、统计量化分析金融数据、技术云和大数据等知识,形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复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因此,要求金融人才不仅懂金融产品与业务相关知识,还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创新型人才。信息化时代是一个流动性强和灵活高效的时代,“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开展的创新与改革,是传统金融的信息化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需要掌握传统的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采用创新性思维结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金融能力,以提高金融行业的持续性发展。第三,专业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岗位已不断被细化,机构的专业性也在不断加强。针对这一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 “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融入更多与更强的专业素养,逐渐朝更加专业化要求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金融人才需更加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3 “互联网+”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3.1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明显匮乏

教学资源是指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学习的案例、习题、微课、视频、动画等。当下,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受局限,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和网络或移动平台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安排学习项目,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讨论、测验、检查。互联网金融专业由于建设周期较短与建设经费不足的双重局限,无论在共享资源的建设还是校本资源的建设都刚刚起步,资源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1]

3.2 专业课程设置雷同,课程更新缓慢

各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即只包括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应用类课程。各高校虽然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开始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多偏向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特点不突出。教师讲授的内容偏向宏观理论,对具体的实务操作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太少。第二,教师课程讲授仍然以教材为主,对金融前沿问题的关注度低,没有在微观上关注金融产品的创新、并购重组,宏观上关注金融政策的转变等,没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洞悉金融市场的发展等。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当下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环境,从而获得用现代化方法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3.3 缺乏全国性的竞赛支撑

由于该专业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国家级竞赛,这对寄希望于以竞赛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专业来讲是一大缺陷。可喜的是,在众多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院校的努力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也逐步开始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的技能大赛,通过各个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积极组织和参与,促进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

4 “互联网+”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4.1 把互联网金融概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传统的金融业一直都是一种封闭、独立的市场环境,而且“互联网+”理念的出现,金融业逐渐成为一种平等、开放的市场,这种“平等、开放”的理念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提高,也使得“普惠性理念”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应地,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设置时既要考虑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的一些新变化,又要考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知识革新。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首先要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其次,要开设与互联金融有关的课程,比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区块链金融、金融科技、数据挖掘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再次,在课程中要纳入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我国金融行业不断的健康发展。

4.2打造高质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使学生获得与金融机构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就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对实际金融工作有着深度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校专业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依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2]

4.3开放共享、数字智能,优化更新教学资源

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辅助学生成长、提供社会服务。目前教育部已经推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互联网金融专业资源库已列入备案。各高职院校在建设校本资源的时候,同样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参与,共建共享。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资源除了案例、习题、试题、课件、教案、视频、微课等,还应该充分反映互联网金融专业特色,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特点、营销特点、技术特点、风险特点。学习者可以在资源中收获最新行业动态、得到业内专家指导,接触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了解到真实工作过程,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4.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内容上,地方高校应从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匹配为标准,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增加行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删减定位不准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以金融行业的有关案例教学为主,大量将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地方高校应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实行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讲练结合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实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协同工作的综合能力。采用观摩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模拟交易过程或研究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5 强化技能竞赛

目前可参加的比赛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融综合业务技能竞赛项目,这一竞赛面向金融专业学生,互联网金融也可参加。各个院校通过建立规范的人员选拔、培训和参赛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组队参加这一比赛,通过比赛提升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技能竞赛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思维”,用这两个思维来解决传统行业的问题,如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营销、运营工作[3]

4.6 形式丰富、方法多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过程必然同样依托信息技术。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学改革的成果,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及较高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网络开放课程、MOOC平台、微课、视频等,这些信息化手段传输便捷,有利于互动授课无障碍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上线下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5 结语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春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互联网金融》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08):105-107.

[2]毛怡萱.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优化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8(11):187-188.

[3]陈宏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金融课程的改革[J].经贸实践,2018(16):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