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20年03期 作者: 刘进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刘进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很大转变,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一种模式,作为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内容,如何做好高职贯通人才培养还有待考量。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Chin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has also changed a lot.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has gradually formed a mode. As the vocational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do well in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remains to be considered.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人才;人才培养;职业学校

middle and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through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vocational schools

1 引言

随着适学青年的逐年减少,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也从统招生源大学生,发展到现在包括单招生源大学生和中职生源大学生在内的多层次生源格局。随着单招、中职生源大学生比重的增加,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衔接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类课程如基础知识、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也成为授课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面临的最大挑战。

2 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被称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被称为“技术教育”,而“职业与技术教育”包括以上两种教育方式。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高技术人才以及高学历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因为介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既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应拥有自身技术的能力。这样的社会环境做背景,要想使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理论与技术相互发展的模式,虽然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发展能够培养更好的人才[1]。然而随着高等职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就业率而言,大部分工作面试前提为本科毕业生,需要拥有高等知识含量的工作被本科毕业生以及更高学历的人所占有,而需要拥有技术的岗位来讲,新毕业的职业学生没有足够的经验,不如工作较久的老员工熟练,虽然老员工的知识储备比不上新毕业的中高等职业学生,但是技术的经验能够弥补理论的不足。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找准学生在社会的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学校宗旨,找准学生在学校的侧重点。新的教育模式应该转为以技术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起到辅助作用,职业学院想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先天的条件不足。本科学校的学生,技术方面不如经验丰富的工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增加对社会工作出现特殊情况的演练,尽量制造一个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期间能够深化自身的经验,能够在将来毕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3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效沟通

在衔接过程中,不少试点职业院校仅仅停留在“点到为止”的状态。学制和升学渠道方面有实质衔接,但专业、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内涵要素方面的衔接却不畅。衔接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由于缺乏沟通,各自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致使培养目标脱节、课程内容重复、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和合理性。

3.2 育人主体的思维惯性难以克服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自身原有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过程中,育人主体“由过去的知识、经验或习惯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即形成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这种思维定势将直接阻碍育人主体落实“贯通”要求。这种阻碍首先源于有关育人主体职责的思维惯性不易清除。在这种传统思维影响下,各育人主体要完全剔除思维惯性,坚决落实“贯通”要求,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均落实育人整体要求,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这种阻碍还源于现有育人格局的思维惯性难以打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职能逐渐细分,有效推动和促进各个领域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然而,这也为“贯通”思维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小思政”格局下,部分育人主体,如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虽本人能形成“德才并育”意识,但他们往往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和协调,只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点”位突破,而无法相互联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同时,传统“小思政”体系之外的育人主体不承担“育德”使命也渐成固化形态,这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贯通”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即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使命难以契合[2]

3.3 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一,贯通项目基础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第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学,渴望接触和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第三,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渴望独立自由但内心又不够成熟,遇事容易迷失困惑而表现出一些不理智和过激行为。

4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提升对策

4.1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中高职贯通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上看,单招生源大学生和中职生源大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知识结构残缺,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风气也与统招生源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基础知识底子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因为上课听不懂和跟不上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课堂纪律难以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上述种种情况已成为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效果、造成教师职业压力和产生职业倦怠最主要的原因。面对生源的变化,高职基础知识教师应该逐步调整心态,认清高等教育已非精英教育的现实,主动适应学生素质下滑的现状,用极大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心血,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区别于传统方式招录的“特殊”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4.2 转变学校教学模式

针对学校的专业而言,可以与社会中的企业相互合作,展开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订单班。不但能够增强学校学生的流动,提高学生就业率,也能为合作的企业带来优秀的人才资源,实现双赢的目的。学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能够就现在的社会就业前景考虑。社会需要人才,市场需要人才,中高等职业学校应该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完成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自身实践,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丰富学生的技能,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就业竞争。学校的课程改革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也可以开设中高职学校教师专业,目前社会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通过开设教师专业拥有广阔的工作前景,就业压力相对别的专业较小。优秀的人才能够培养并且争取留在学校,使学校能够有一个良性循环,自己培养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优秀的教师人才既能缓解中高职学校教师短缺的特点,也能给予学生工作的岗位[3]

4.3 专业能对口,确保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

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遵循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按照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职业岗位要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级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不同培养规格。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需遵循各自的阶段特点,满足各自学生升学、就业、创业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中职与高职之间人才培养目标的连续性。

4.4 优化班级管理,强化管理育人

贯通项目基础阶段学生个性鲜明,爱好广泛,专长差异性较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合理组建班级干部队伍,最大化地发挥学生身上的优势智能。班级管理实践表明,得力的班级干部不仅能够有效协助老师开展工作,而且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收获进步和成长。贯通项目基础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在管理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开学之初全面了解每一名同学的家庭、兴趣、性格和特殊情况等内容,把师爱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教育。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建立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需求下,相关政府的教委率先打破了现有的教育制度,贯通培养项目更加重视职业院校与国内外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强这部分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蒙.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6).

[2]朱立东.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优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05).

[3]黄旭东.中高职贯通培养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