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自然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
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自然博物馆作为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场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传播承载机构。自然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方法。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human beings. As a place for the public to recei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 natural museum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rr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natural museum should fully realize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作用;举措
natural museu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role; measures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的自然博物馆不仅在陈列手段和展览理念上有了日新月异的突破,在全面发挥博物馆各项教育职能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充分利用本馆的人力和物力及场地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已成为近些年来自然博物馆的又一特色。
2 自然博物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2.1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
自然博物馆是引领社会公众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的重要场所。观众在参观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景观环境展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如近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把生态文明教育放在了突出地位,基本陈列以“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地球生命故事” “绿色浙江”三大板块展现“自然·生命·人”展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作用。目前新建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的功能定位设定为:依据建设文化强省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以“自然与人”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为宗旨的国际一流博物馆。把生态文明作为展示主题,引导人们在探索自然中寻找自然规律,以科学理念和方法,优化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自然博物馆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的和最好的社会教育基地
自然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的对象是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学方面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标本,这种内涵和本质决定了其天职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以自然科学和人与自然发展作用史为基础的教育要求非常吻合;同时,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博物馆具有教育方向开放化、教育对象大众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与学校教育互补化、与社会生活相融化等特点。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自然博物馆都具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优势。
2.3 自然博物馆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博物馆运动主张服务于社会与社区,西方的博物馆开始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的过程,博物馆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日益凸显。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虽落后于西方,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涨,中国的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迅速发展,全民知识素养普遍提高,终身教育意识增强,民众和国家对博物馆的关注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一背景使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承载机构的自然博物馆拥有了更广大的教育发展空间,加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社会化教育功能日益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为大众提供终身教育的重要社会教育基地。
3 完善自然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的举措
3.1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设施建设
环境设施和服务是自然博物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烘托和支持。担负着生态文明教育责任的自然博物馆应着眼于打造博物馆绿色生态环境,营造生物群落,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拟开辟包含桫椤园、银杏园和苏铁园的古生植物生态园,并在园中设立各类恐龙雕塑,将恐龙时代的景观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寓教于景,一举两得。同时,自然博物馆服务的软硬件设施也应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如装修装饰外观多体现天然和谐之美,建筑、设施和消费尽可能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用标语提醒人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播放舒缓和谐的绿色背景音乐,采用文明礼貌、理性有序的服务风格等,使生态文明理念熨帖到自然博物馆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生态文明教育职能。
3.2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配套措施
首先,展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生存基础,要高度重视展品的保存和维修,尤其是在保护不可再生的古代化石或是古迹文物时,更需要完善的保管措施。如大连自然博物馆采取科学措施保护展品,展品与游客之间设置有必要的隔离措施,还引进了智能化安保和调节系统,保证展品的安全和适宜的温湿度标准、光照标准,加强员工教育和游客的引导工作,避免因展品保管不善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要重视游客旅游的体验,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喜爱的参观与休闲场所。
3.3 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服务水平
讲解是自然博物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形式,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应从展品特点出发,除讲解与展品有关的自然和自然史知识外,还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恰当的融入其中。比如,对古生物化石展品,可从宏观的角度,讲述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对岩石矿物和宝玉石展品,可介绍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进而引入过度开采和资源枯竭的现实,呼唤参观者的环保节约意识,塑造其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对现代生物标本展品,可加入动物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启示性贡献等知识,揭示人与动物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联系它们目前濒临威胁或灭绝的生存状态。除这种点滴渗透式的讲解外,自然博物馆还应开辟有与生态文明教育密切相关的展厅或展点,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拟设的人与自然厅、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厅,或矿产资源厅中的矿产开发现状展点等,都可进行生态文明的专题式和系统化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各个方面结合融汇,效果会更好。
4 结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对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提出了要求,也给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自然博物馆是收集、珍藏、保存并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神圣使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王丹.自然博物馆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7):80-82.
[2]金淼,金荣莹.自然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一例[J].生物学教学,2019,44(04):64-66.
[3]陆佩蓓,柏舜杰.基于自然博物馆文明观展的行为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05):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