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580
摘要:新闻出版工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较大影响,特别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下,国家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上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论文主要以新媒体为背景,探讨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服务;服务体系;新闻出版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LI Ya-na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Press and publication work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specially in the new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gives strong support to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develops in a wider and wider dir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aking the new media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public culture; cultural service; service system; press and publication
1 引言
我国出版公共服务起步较晚,但就其功能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出版被视为单纯的公共服务(虽然那时还没有公共服务的理念及认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出版公共服务经历了一个从自在、自为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大成绩,也有很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对我国出版领域的公共服务加以系统回顾和分析,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 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背景
2.1 新媒体融合背景之下新闻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
为了可以使得新闻出版领域成为国际上的一流产业,使得我国的高质量出版产品都能进入到国际上的主流市场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融入到世界中传播,以此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应当促使媒体融合的良好发展,抢占相关的舆论制高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主流舆论在网络中的公信力以及引导力得到增强。除了能够使得思想宣传文化阵地得到巩固之外,还能促使文化安全性的维护。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以此增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力度,促使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2.2 出版公共服务的内涵
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以及产品的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公共物品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私人部门(比如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或者成本与收益之间不相匹配,存在搭便车行为,需要由政府提供和政府干预。产品的外部性是指当个人或企业采取的行动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为其有害后果付费,或因其有益后果获得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前一方面可称之为负的外部性,后一方面可称之为正的外部性。比如,一个书商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图书,社会从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但书商或出版社却为此而赔钱,这是正的外部性;当一个书商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内容低俗的图书,书商或出版社可能从中获得巨大收益,但却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这种危害成本却由社会承担,这就是负的外部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市场竞争不充分以致形成垄断时也有可能危害公众利益,这时也需要政府干预。公共经济学认为,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不对应关系时,就是市场失灵,这时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对市场失灵或外部性进行矫正,以弥补市场的缺陷,改变市场结果,追求公平和平等的社会价值,抑制负的外部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公共服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共服务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虽然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可以参与,但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可把出版公共服务定义为:与出版产业相对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具有公益性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出版产品和服务[1]。
3 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3.1 拥抱高新技术
受大趋势的影响,新闻出版业面临着新兴信息媒介的冲击,对新闻出版行业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造成了全面的革新和改变。因此,拥抱高新技术,走向互联网大数据,利用好智能手机,是新闻出版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因为,不仅仅是大的背景和趋势所指向的,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明确的指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闻出版行业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是新闻出版行业的又一发展动力。比如,新闻出版行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占比,不断扩大电子出版物的业务量,在保证一些必要的纸质出版物不被替代之外,其他类别的信息都应该发展电子版本。这样一来,新闻出版业提供电子出版物作为其供给的主要产品能够提高出版物的发行效率,又能够适应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还能够减少纸质出版物发行的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3.2 搭建智能平台,连接多元用户数据
智能平台的搭建,是教育出版实现智能化知识服务的基础,教育出版智能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为目标用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知识服务。智能终端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连接、聚合用户数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加方便地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用户在教育出版智能平台上自主多元的活动,改变了传统教育出版的固定形式,可以促进教育出版的优化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的知识服务。完整的用户数据包括基础数据、行为数据、硬件数据及媒介数据。基础数据指的是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行为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变化而变化,比如消费习惯、阅读偏好等,都属于行为数据;硬件数据指的是用户进行网络活动的场所,比如所使用的电脑及手机的系统类型与ID;媒介数据主要指的是用户使用其他媒介所产生的数据,具体包括微信、微博、QQ等。教育出版如何能更好地获得多元用户的完整数据,是其发展智能化知识服务的关键[2]。
3.3 搭建智能平台,连接多元用户数据
智能平台的搭建,是教育出版实现智能化知识服务的基础,教育出版智能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为目标用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知识服务。智能终端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连接、聚合用户数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加方便地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用户在教育出版智能平台上自主多元的活动,改变了传统教育出版的固定形式,可以促进教育出版的优化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的知识服务。完整的用户数据包括基础数据、行为数据、硬件数据及媒介数据。基础数据指的是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行为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变化而变化,比如消费习惯、阅读偏好等,都属于行为数据;硬件数据指的是用户进行网络活动的场所,比如所使用的电脑及手机的系统类型与ID;媒介数据主要指的是用户使用其他媒介所产生的数据,具体包括微信、微博、QQ等。教育出版如何能更好地获得多元用户的完整数据,是其发展智能化知识服务的关键。
3.4 对出版领域的供求关系进行平衡
目前在新闻出版领域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群众的需求与出版领域的供给经常会出现矛盾问题,供求不平衡与不完全的现象较为严重,此时,出版领域应当重视自身文化输出情况,结合群众的需求,编制完善的战略计划。在此过程中,应当重点进行新闻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保证平衡性,维持良好的供求关系。首先,应针对市场群众文化的需求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文化的发展现状、资源匹配现状等,以便于因地制宜的进行文化资源的匹配处理。此时应重视出版领域的供给侧、群众的文化需求分析,使得二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促使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实施。其次,还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相关工作原则,结合文化差异性、群众文化掌握状况等,正确对文化传播内容进行设计与编制,使得群众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3]。
3.5 变革产业体系
新闻出版行业作为传统的文化传播行业,其运行机制存在诸多缺点。比如生产制作,技术水平较低,传播渠道单一,售后服务和消费评价系统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成熟等等,所以变革产业体系需要有效地改正这些缺点。具体措施如下:运用现代化的生产制作技术,扩充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建立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客户满意度调查体系,对产业的效益合理地进行处置。比如,进行效益稳定的二次投资。如果能够建设好这些产业体系,则新闻出版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能够来到新的阶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应重视各类工作的影响力与实际状况,探索新的发展机遇,除了要重视供求关系的平衡之外,还需促使出版领域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多种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晓翠,刘玲武.产业融合背景下推进新闻出版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技与出版,2018(10):20-24.
[2]聂震宁.我国出版“走出去”进入新阶段:兼谈“一带一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新举措.现代出版,2018(5).
[3]柳斌杰.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创新40年[J].中国出版,2018(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