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2期 作者:王雯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王雯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展开相应的探讨。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工作创新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employment work; work innovation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大,就业难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实际中,为了指引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理想的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全面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并积极地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可以认清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指引其不断充实自身,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2 高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就业指导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找准未来就业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综合能力,帮助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虽然属于半只脚迈入社会的群体,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进入社会,很多就业方面的知识也只是道听途说,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判断。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利用就业课程指导,让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择业能力,在对自己能力精准判断的同时,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所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3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存问题

3.1 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一般为就业中心模式,或者大学就业中心与学校就业辅导员结合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一般所提供的仅为基本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而都没有针对社会就业发展形势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分析的就业指导,这样不健全的、范范的就业指导体系,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学习需求。

3.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少连贯性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普遍应用的模式为:以本科类高校为例,一年级开展生涯辅导与职业指导课程;二、三年级去除就业指导理论课;四年级后期、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毕业指导培训。这种模式导致大学就业指导课程遭到近三年的断裂,使就业指导课程失去应用连贯性,造成就业指导工作难以对大学生产生连续性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在大一学习和掌握的就业技能、知识以及关键点,不能在二、三年级得到有效强化,致使四年级时期部分学生对一年级所学的就业知识基本忘却,再加上大四就业普遍重视招聘岗位的发布,致使大学生无法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求职技能[1]

3.3 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单纯地在就业网站上发布一些就业信息,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未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且发布的就业信息也未经筛选,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自行海投的简历也通常是石沉大海,这就间接地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二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使用新媒体就业指导平台,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对策

4.1 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全程化指导

首先,高校应该构建更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全程化指导。所谓全程化指导,第一,应该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从心理层面上做好就业准备。第二,应该转变大学生“被动就业”的观念,让其了解就业是自主学习、提高竞争、发现潜力和培养能力的机会,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目标与社会就业现实的差距,能够以端正心态进行就业。第三,就业指导应该做到学生特点、学生专业方向、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结合,才能更好实现就业指导。第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进行跟踪指导协助,对其就业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融入应该进行科学指导。建立这样全程化指导,才能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2]

4.2 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准,形成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为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准,高校应加强此方面的经费投入,构建一个规模性、系统化、专业化、资质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不断深化探索,建设与实际工作相契合的人员评价考核系统,为就业指导人员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有力基础,使其从烦琐复杂的行政管理中得以解脱,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本职工作中。其一,高校应提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的频率,强化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掌握不同职业就业需求,为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方向和具体岗位。其二,聘请先进企业优秀从业人员,使其成为本校就业指导教师,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线岗位经验。其三,参考港澳地区大学人员资格标准化模式,坚持就业指导人员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其中包含社会科学、心理学等方面资格证书,以此提升就业指导人员整体专业水准。与此同时,针对我国本科高校二、三年级普遍缺乏就业指导教育的情况,高校应在该阶段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大学四年构建一个连贯、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4.3 构建高校新媒体就业指导平台,完善配套制度

首先,高校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校园新媒体,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高校的就业指导平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沟通互联。其次,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可建立有关就业指导的公众号、微博或者QQ群等向大学生推送精挑细选后的招聘信息和最新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可设置留言区或者问答区与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工作。再次,高校应该在纵向上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网络,在横向上根据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分类设置就业指导平台,优化板块内容设计,增加就业技能、就业心理、就业课程资源、就业咨询、就业趋势、职业道德等板块,让学生们对号入座,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并积极做好各个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最后,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存储海量的就业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强对就业信息的监督管理,提高平台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等等,确保平台不发布不实信息和不良信息,以免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产生不利的影响[3]

4.4 针对不同群体加强就业培训

从当前高校毕业群体的实际情况看,其综合素质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对于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上有一定欠缺;而对于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技能上虽然有所欠缺,但是其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却比较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毕业生,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如对专业技术强、实践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方面的重点引导;而对于专业知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则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强化培训,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其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审时度势,不断创新思路,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出发,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从就业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设置等角度不断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们科学的就业意识,全面做好就业准备,充实自己,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佩.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141-142.

[2]袁颖.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Z):175-176.

[3]刘与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查及创新途径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