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浅析高职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2期 作者:刘娜

浅析高职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刘娜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9

【摘要】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因,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高职生而言,产生厌学情绪的范围广、频次高,论文研究了高职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认为这些问题均可通过应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改善。论文描述了如何具体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Abstract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internal factor that affect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a wide range and high frequency of learning wearines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sons of the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inks that these problems can be improved by applying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o desig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键词】激励;学习态度;教育

Keywordsincentive; learning attitude; education

1 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教和学是主要矛盾[1]。教和学两者不能割裂研究,不应只单方面注重研究教或学,而要结合两者间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2]。教育应是一种推动、一种启迪,而高职教师怀抱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想法,唯恐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知识盲点或技能漏洞,精力主要放到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技能点上,急迫、热切将知识点撒播给学生。与教师的授课热情相比,高职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懈怠、冷漠、焦虑等厌学情绪。

2 引起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1 高职生易产生受挫感与自卑心理

与本科生比较而言,高职生高中学习阶段就相对缺乏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的体验。高职生高考失利,往往不能平静接受与客观分析这个事实,未进入本科学校,容易把自我定性为一个失败者,而产生较大的挫折感。因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城市家庭学生差,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感,情绪低落,消极厌学。

2.2 教师未过多考虑教学任务与学生能力间的差距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大多是建立在学生已较好掌握前期知识铺垫的假设上、学生能跟随教师授课节奏的假设上,故为学生设置的教学目标、下达的教学任务与学生接受能力及完成能力有较大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挑战和挫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学生不能乐学,只能苦学,很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长期不能完成作业带来沮丧感。

2.3 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不同于高中,进入大学后任课教师因为忙于科研或不存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上课侃侃而谈、下课拎包走人的现象较为突出。高职学生表现突出的同学较少,教师与学生交流少,往往只能记住学习成绩好、课堂上乐于踊跃表现的几名学生。有些学生抱有一种态度,既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就趁机在课堂浑水摸鱼,教师的漠视使得学生上课更加消极冷漠。

2.4 学生无法长期专注学习

现代化社会碎片化的信息输出使当代人浮躁不易专注,高职生也已同样面对同样的困境,除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因为教师未设置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偶尔的表现良好,换来教师的表扬,之后激发较为短暂的学习热情,当遇到解决难度大的问题,陷入挫败感,教师不给予持续正面激励,就无法维持较高的学习热度,学习动力差,无法维系一个长期稳定的积极学习状态。

3 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

3.1 将任务单元优化细分

以《会计电算化》此门课程为例,以原本讲授三十分钟的任务,合理调整为十五到二十分钟,减轻了学生的听课压力,学生能较以前更容易解决任务,学生完成作业后,马上提交,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教师立即给予反馈,教师能了解对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偏差,学生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个明晰的认识。这样下来,学生会逐渐有一个对自我能力的重新审视和认可,建立自信。

3.2 激励维度扩大化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表扬任务完成好的,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而在激励维度扩大化的激励模型中,教师应增设激励项目,如对任务完成好同学表扬其技能掌握情况,而对于未完成的或出现问题的,对比前期学习状况表扬其学习态度,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对已完成部分进行肯定;不只是表扬学习好的同学,更要广泛、积极地表扬进步大的、学习态度好的、注重团队协作的、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同学。不能在某几节课采取激励机制,而应将激励机制纳入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

3.3 加强过程化考核的规范性和执行力度

过程性考核是近年来教育界一直提倡的,但是由于其考核的复杂性和具体执行难度,教师往往在学期之初尚能执行,等到学期中后期由于事务繁杂、教学任务紧张等原因,难以维系长期稳固的过程性考核制度,另外,加之督导对教师过程性考核未有较为科学规范的评测机制,使得教师往往忽视忽略这一教学阶段。

3.4 重心转移,使学生不过度依赖激励机制

重点落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要仅仅注重某一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尽管教学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但学生毕业后往往面对比学校复杂多的社会环境,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与就职岗位对接良好,所以这需要学生有面对不同环境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种对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即便学生将来工作单位未有长效激励机制,也可用积极心态对待工作。

落地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帮助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学生乐学、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人人出彩的目的。笔者会对激励机制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5(6):58-60.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