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 漯河 462002
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形势发展大好,这方面人才缺口也有所增大,为了促进金融业发展,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经济环境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对此展开探讨。
Absrtact: At present, China’s internet financial situation is developing well, and the talent gap in this area has also increa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financial talents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is.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finance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1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业态产生,行业之间融合加快,行业发展随着各种监管政策的出现愈加规范,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整个金融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单纯的金融行业或互联网行业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跨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开始依托专业优势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既懂技术又精通产品开发与运营的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2 高职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基础性技能人才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定位于培养基础型技能人才。传统的金融行业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很高,大都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培养的财经人才,主要从事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偏向基础型技能人才,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大量涌现,如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等基层营销和风险控制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立足于服务本地,将重点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符合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升温,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涌现。这些中小创业企业规模小、资本积累有限、运营成本低,希望在短期内迅速开拓市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希望在控制工资成本的基础上,招募“来之能用”的一线金融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定位准确,工作适应能力强,对工资期望相比本科生、研究生较低,来之即用,符合中小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的需求。最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模式。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划分较细,其毕业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具备上岗资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方式灵活,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人才已经不适应发展需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金融专业的背景,还要具备互联网方面的专业技能。
3 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举步维艰
首先,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思路,实践教学停留在课内实践的层次,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次,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在高职院校也属于新建专业,实训室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设备未能配置充分,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单一,实践资料彼此孤立分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现象还大量存在[1]。
3.2 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各院校主要参考已开设该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部分开设课程为自主设置,缺乏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开发方面,自主探索的内容较多,可供借鉴的资源较少,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有深入的学习,对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才能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不断有新的经济模式涌现,在短短几年内,过去的知识及其应用就已经过时,要求课程内容也要紧跟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
3.3 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高校缺乏资金
为了在互联网时代稳步发展金融业,金融教师不仅要了解金融的本质,更要了解互联网技术,并对新金融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开放性。几乎所有申请的本科院校在此方面都面临着短缺。大多数现有教师都是研究生,主修信息、金融、数学、软件等。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学科整合能力仍欠缺,大多数教师缺乏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在企业长期工作和管理的经验,只接受短期培训,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理论分析,造成学生自主意识逐渐丧失。此外,大多数应用的本科院校主要通过学费和地方政府资助,资金来源单一,管理资金相对不足。当然,引入专门的课程开发和实验人员力度不大。
4 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改革
4.1 重视实践训练
除了利用现有平台进行实训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金融虚拟运营创新创业实战平台软件,开展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征信等模块的实训教学,所有模块集中于同一平台中,实现虚拟运营资金共享共通。通过系统提供的个人操作和团队操作模式,学生分角色演练互联网金融各业态中的多个运营角色,体验不同职位的工作流程,并以组队的形式进行演练。要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成为兼职教师,以案例和项目教学方式开展实训,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4.2 转变金融专业教学方式及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为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和改变,职业教育必须做出与之对应的转型升级。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应在掌握传统金融学基本原理,在具备各项金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如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征信等互联网相关行业的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有机融合,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风险评估等能力。从金融到互联网金融,更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具有互联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学生。因此,相较于普通金融专业学生,更需着重传导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环境下,将传统金融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有机叠加。“双创”同时也对金融专业提出了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创新的基础在于其专业及课程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学科专业、教学理念及目标相适应,继而,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不断优化、调整的社会发展浪潮。
4.3 加强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训,扩大经营费用的来源
第一,结合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同时,教师团队也需要积极提出自己对所讲学科设定的看法,结合一线的教育经验,大胆地对固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第二,积极引进高学历的金融专职教师,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第三,完善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学习制度。把青年教师在金融机构的定期合作中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应协助金融机构加强负责人的管理和考核。第四,通过很多渠道筹集学习经费、扩大经费来源,如申请财政分配、加强学校的国有资产管制以此来增加经营收入。捐款管理机制的改革,根据捐献者的意愿,使用制度上的经费,扩大开拓捐款供给源的条件。改革经费管理机制,适当降低管理费抽成比例,经费的清算范围要放宽,提高企事业单位课题横向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金的来源[3]。
4.4 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打造“双创”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系部创业实践中心的支持力度,通过举办院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挖掘校内优秀的“双创”团队和项目,在遴选出的优秀团队项目中聘请校外专家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筛选,全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全国范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去。以“协同创业”品牌建设为目标,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实践平台发展路径。在课程实训操作中,采取“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有一名校内专业任课教师与一名校企合作的校外专家或成功创业者提供联合指导。高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互联网金融业务模拟软件,鼓励学生通过使用仿真互联网金融软件掌握基本运营操作流程,并通过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事简单的程序编码和金融测试工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始终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导向,加强学校与政府、与行业、与企业的融合,构建多种多样的合作培养机制,做好宽口径就业准备,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证书考取、订单班培养等方式实现灵活性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结合先进经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孙洁.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J].经贸实践,2016(12).
[2]熊建宇,吴金旺.基于互联网理念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11).
[3]熊建宇.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