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摘要: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水平的提高。下面论文就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工作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vigorously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hich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llowing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万众创新;管理机制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核心最终归结为对人才的竞争,有效地吸引人才、培养和利用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把有效开发人才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把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党和政府提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价值分析
2.1 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求职竞争力,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创新创业就是其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专业学习中,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探究本专业的知识,不仅学会,更要弄懂,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项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利用在校期间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能,依托当前国家出台的各种就业扶持政策,成功创业。除了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岗位,这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也有一定的帮助。
2.2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创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展示个人魄力,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就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丰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才能在广阔的天地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3 激发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就是让大学生独立的去完成一件从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逐渐被激发出来,让自己持有不断发展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3.1 盲目跟从,考虑不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资金、缺人脉、缺规划、项目中途夭折,导致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业呈现的特点一是项目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存活率低,二是创新性高,创意好,落地难。
3.2 缺少双创的平台资源
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要有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启动资金、信息平台等资源,这些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些条件都不是很充分,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需要在这些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资助[1]。
3.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大高校,课程内容设置也是十分全面,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金融、法律、税务等。但在任何一所高校中,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课程设置相对饱和,暂时无法设置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虽有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置的例如创业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创业相关的基础必修课程,但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为学校的公选课,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或者不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参差不齐。而且,几乎所有的课程均为理论课程,授课时间短,内容较多,流于形式,缺乏与实践结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消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便成了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的学习课程,一方面不能够很好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效。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4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的完善策略
4.1 以各专业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校园“工作室”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为社会培养面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各专业为载体,通过创业园这个平台,建立校园“工作室”。一是帮助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工作室”积累创业的经验,避免初创期的资金压力和创业风险,实现初创期的良好过渡;二是在学校建立校园“工作室”,通过与省、市、学校等课题和项目结合,给创新创业学生予以经费保障,缓解因缺乏资金而使项目无法运作的尴尬局面;三是在校园内,通过创业园这个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行动氛围,通过不同的“工作室”,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借助各方资源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
4.2 增加社团和项目,提供资源平台
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推动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首先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有这种意识,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市场的现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标新立异,对于不属于自己所必须去学习的课程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个时候就要发挥老师和学校的作用。在学校宣扬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去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勇气。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自主创业的内涵,鼓励学生切身的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尝试通过讲座、各种竞赛等方式,以社团和项目为载体形成“创业教育”群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实际的形式去引导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设身处地的了解自主创业。与公司合作开展一些更加专业的竞赛,选拔出较为优质的创业设计还可以实训的形式进行尝试,学生的兴趣与专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潜移默化的增强。政府和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资源平台,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当地企业密切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3 层级递进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年级为纵向、专业为横向,双向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在纵向上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创业意识。要层级递进,对已经修完基础教育课程的学生,增设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研究等相对深入的课程,并匹配相应的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信心和动力。针对已经完成项目计划撰写、基础课程学习、成立团队的学生,则应注重开设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课程,侧重于实战,通过创业竞赛、模拟沙盘等帮助团队发现问题,健康发展。在横向上,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发掘专业特色、专业创新点、潜在发展空间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依托专业优势,提高创新创业可能性。
4.4 大学生要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增强心理素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与丰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树立家国情怀与正确的创就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4.5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造良好的团队
校园“工作室”师资配备上最好是拥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员和创新创业的专任教师,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中遴选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等,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引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加深,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肩负着民族发展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品质,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去分析当前形势,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4-107.
[2]付宜强,丁传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18(11):27-30.
[3]夏雁军.浅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机制与对策[J].决策探索(下),2018(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