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两岸关于华为事件报道中的转述言语比较分析

2020-09-25 00:00:00 来源:《创新时代》2020年8期 作者:徐彪,杨雯迪,卜令抒,许思懿

两岸关于华为事件报道中的转述言语比较分析

徐彪 杨雯迪 卜令抒 许思懿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海峡两岸新闻对2019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战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以贸易战中的华为事件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两岸相关报道中的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以探究两岸新闻的异同。研究发现,大陆新闻多采用直接引语,运用中性转述词;台湾新闻则多采用间接引语与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运用心理转述动词和带有负面色彩的言语行为转述动词。

关键词:海峡两岸;华为事件;转述形式;转述动词

一、引言

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两岸新闻话语差异客观存在。以往的两岸新闻话语对比研究更多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上,在词汇方面用力较多,如黄裕峯(2011)从形义不同、形异义同、形同义异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岸词语差异。此外,期刊上的语料主要集中于2015年以前,如潘晓凌、乔同舟(2005)通过比较两岸媒体对连战“和平之旅”的报道,考察了两岸新闻在重大政治事件上呈现的异同[2];康怡(2007)以“2005十大两岸新闻”为语料,对比了两岸新闻框架差异[3]。可见,研究较少关注新闻话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缺乏即时性语料,不能与动态的语言变化现象同步。因此,我们选取了两岸对于2019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战中的华为事件的相关报道,通过对其中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使用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两岸新闻话语异同及其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性问题。

此次研究关于华为事件的报道共选取了50篇,其中25篇来自大陆的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25篇来自台湾的中时电子网、自由时报电子网、东森新闻网。在理论方法上,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法和对比研究法,通过采样、以词频为单位排列词,并按照新闻话语范畴要素予以相应标注,对比分析海峡两岸新闻话语异同。

二、转述形式

转述形式通常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大类。Volosinov(1973)提出一种“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4],指从间接引语滑向直接引语的一种言语转述形式。例如:

  1. 刘晓明强调,关于“禁止华为”的后果,无疑是开历史倒车。“放弃与华为开展5G合作,无疑意味着逆潮流而动,带来时间、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损失。”

(选自《中国驻英大使:禁止华为将使英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落后》新华网2020年01月06日 13:03)

  1. 乔什·弗莱登伯格则试图淡化外交裂痕的说法,称“我们与英国的关系坚固无比”

(选自《华为5G之争致英国和澳大利亚盟友关系现裂痕》东森新闻网2020年02月17日 09:38)

上述两例中,转述者都是先使用间接引语,后采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对直接引语作了预示与评价,从而“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5]

(一)使用异同

本文依据上述三种转述形式对所选取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 转述形式统计

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

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

篇数

字数

大陆

71

143

12

25

25484

31.4%

63.3%

5.3%

台湾

19

119

12

25

15359

12.7%

79.3%

8.0%

研究发现,间接引语在大陆新闻中的使用频率为63.3%,在台湾新闻中的使用频率为79.3%,说明两岸新闻都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这种倾向性在台湾新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直接引语在大陆新闻中的使用频率为31.4%,在台湾新闻中的使用频率为12.7%,可见大陆新闻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远多于台湾新闻,其使用频率甚至达到了台湾新闻的2.4倍。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在两岸新闻中的使用频率都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陆新闻总字数约为台湾新闻1.7倍的前提下,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在两岸新闻中出现的次数却相同,可见台湾新闻更擅长运用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

  1. 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数据表明的两岸新闻中各类转述形式的使用情况。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两岸关于华为事件报道中的转述形式产生异同的原因,总结如下:

1.报道观点的合理化

两岸新闻都侧重于使用间接引语。究其原因,可能是转述者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观点。正如Fairclough(1995)所指出的,间接引语弱化了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6]。在对华为事件的报道上,两岸报道者通过将事实“再语境化”更好地展现观点。例如:在两篇关于英国对华为态度的报道中,两岸发出的声音就截然不同。

3)年轻人帕夫洛斯身上带着3部华为智能手机,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华为的产品,未来华为推出新款手机他也还会考虑购买。

(选自《记者调查:美国禁令下,英国人还用华为手机吗?》新华网2019年05月22日 13:24)

  1. 汤姆·图根哈特在议会提问中说,允许中国电讯公司华为建造驱动英国5G的网络等于养虎遗患。

(选自《华为与5G网事关重大外交政策 英再次推迟决定》东森新闻网2019年11月03日 12:17)

可以看到,两岸新闻运用不同的间接引语,传达了完全相反的立场。例3转述英国一位普通市民的声音,强调华为深受英国消费者欢迎,表达了对华为的肯定和支持;例4转述英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汤姆·图根哈特的声音,强调华为存在窃密、泄密风险,表达了对华为的歧视和抵制。间接引语的选择性使用,使得转述者自身的观点得以更好地呈现。

2.语料来源的选择

台湾新闻中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大陆新闻,大陆新闻中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台湾新闻,这与语料来源可能有一定联系。收集的大陆新闻主要来自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这两个网站是国家的机关网,直接引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作为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例如在《商务部: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中国新闻网2019年05月23日 19:57)这篇新闻中,新闻用大半篇幅直接引用了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的对话,保留报道者本人对此事件的态度,让公众在原语境下对商务部的态度有了更加客观的把握。台湾媒体则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指导,权威性和庄重性远弱于大陆机关报,因而更倾向于运用间接引语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同时,考虑到选取的3家台湾媒体有着不同的党派立场,间接引语的大量运用可能也是为了将官方语言大众化,吸引受众,增强党派竞争力。例如:

5)美国认为,华为与大陆军方关系密切,因此不断以华为网络设备有安全漏洞为由,游说欧美各国封杀华为参与5G建设,而华为则反驳美方的指控,称自家公司营运不受大陆官方干涉。

(选自《赌烂华为5G太强大 川普又趁乱开枪》中时电子报2020年02月06日 20:40)

报道运用间接引语,直白通俗地概括了美国与华为在“华为5G安全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使公众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报道者所传递的信息,不失为吸引受众的有力手段。

3.公众认知的引导

台湾新闻中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大陆新闻。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是一种“半叙述半转述”的转述形式,它的运用表面上增强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事实上却已经将直接引语再次语境化,增添了报道者个人的主观色彩。运用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公众对信息的认知。例如:

6)索亚雷斯则表示,美国很想抢下原先由华为占据的巴西市场,“......美国人非常想获得这个市场,不过华为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美全力封杀华为 巴西学者:巴西可能跟进》自由时报电子报2019年05月26日 10:55)

7)多年来,任正非重视对“战略”的投资,甚至批评公司利润太多。“我们战略投入够一点,那今天的困难就少一点”。

(选自《任正非谈“不死的华为”:现在处在最佳状态》中国新闻网2019年05月27日 16:31)

例6中,间接引语里带有主观色彩的“抢下”“占据”代替了直接引语里客观中立的“获得”“处于领先地位”,《自由时报》运用这样的手段,既引人关注,又渲染了美方与中方的紧张关系,有意制造双方对抗局面。大陆新闻中,如例7,报道者将直接引语里被转述者的态度概括为“重视”,虽然也体现着认知引导的目的,但原语义的改变程度更小些,相对比较客观。

三、转述动词

除了转述引语,转述动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高小丽(2013)将转述动词划分为三类,即中性转述动词、心理转述动词和言语行为转述动词[7]。中性转述动词主要用来客观中立地描述转述话语,不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最常见的中性转述动词为“说”。心理转述动词主要用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或认知活动,带有的主观性较强,最常见的中性转述动词为“认为”。言语行为转述动词主要用来表现言语行为的实施,在新闻中大量存在,最常见的言语行为转述动词为“表示”。

本文按这种划分方式对所选语料中主要转述动词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

2 转述动词统计

5f6d4e907ce8d_html_eca05329d5320025.gif

中性转述动词

心理转述动词

言语行为转述动词

大陆

说(57),问(6),提问(4),告诉(4)

认为(20),希望(5),相信(2)

表示(38),指出(35),称(27),据......(11),强调(9),显示(9),声称(4),建议(3),承认(2),呼吁(2),主张(2),指责(2),宣布(2),批评(1),提出(1),坦言(1),直言(1),质疑(1),反对(1)

总计

71(28.4%)

27(10.8%)

152(60.8%)

台湾

说(18),问询(1)

认为(21),希望(7),愿意(2),感到(2)

表示(51),指出(28),称(17),报导(15),透露(12),据......(12),宣布(6),强调(5),预计(4),直言(2),否认(2),警告(2),直呼(1),批评(1),暗指(1),宣告(1),坦承(1)

总计

19(9.0%)

32(15.1%)

161(75.9%)

上表研究显示,大陆新闻平均每万字出现约98.1个转述动词,台湾新闻平均每万字出现约138.0个转述动词,在转述动词的使用频率上,两岸差异性巨大。相对于大陆媒体言论的统一性与官方性,台湾媒体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偏差,因此也就更善于利用转述动词来传递媒体的声音,以此影响受众的态度与行为。此外,心理转述动词在两岸新闻中出现的频率都较低,言语行为转述动词是两岸新闻中使用比例最高的转述动词类型,体现了新闻自身中重视事实陈述的特点。对比发现,言语行为转述动词在台湾新闻中使用的比例更高,中性转述动词在大陆新闻中使用的比例更高。中性转述动词是受报道者控制最小的一类转述动词,言语行为转述动词的控制程度会因动词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而负面色彩的言语行为转述动词如“批评”“质疑”在大陆言语行为转述动词总数中占比3.3%,在台湾言语行为转述动词总数中占比11.8%。可见大陆新闻更加客观、公正,个人主观情绪渗入较少,台湾新闻则更擅长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转述动词来传递个人态度和立场,以此影响公众判断。例如:

8)《新华社》对此气得跳脚,直呼美国是在侵犯中国的经济主权。

(选自《美强悍要求限制中企发展 中官媒跳脚:侵犯中国经济主权》自由时报电子报2019年05月26日 12:32)

9)“仅仅在几年前美国政府、机构和政要都公开肯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这一切难道一夜间就改变了吗?”郭树清如此质疑。

(选自《郭树清:美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北京青年报2019年05月26日 01:07)

例8中,“直呼”这一转述动词明显添加了报道者的个人观感和想象,配合前半句中的“气得跳脚”,抹黑大陆形象,报道者的立场显而易见。相较于台湾新闻,大陆新闻在言语行为转述动词的使用上更加谨慎,一些负面色彩的言语行为转述动词所体现的态度也相对客观中性。例9中,“质疑”一词只是暗示了美国借知识产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举的无理性,并没有带有戏谑和故意抹黑的性质,体现了大陆官方报纸的严肃性。

四、结语

本文以华为事件为锚点,对比分析了两岸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在转述形式上,两岸新闻都侧重于使用间接引语。相较之下,间接引语和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在台湾新闻语篇中占更大的比重,而直接引语在大陆新闻语篇中占更大的比重。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出于报道者合理化观点和认知引导的目的,同时我们也认为这与语料来源的选择有一定联系。在转述动词上,台湾新闻语篇偏向于运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行为转述动词,主观性较强;大陆新闻语篇则更擅长运用中性转述动词,客观性更强。因能力有限,本文研究结论属于两岸新闻话语研究方向的角度之一,仅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还需要更多研究视角加以佐证和深入。

作者简介

徐彪(1998-),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师范)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海峡两岸新闻话语对比分析”(项目编号:XSJCX1008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裕峯. 两岸新闻用语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

[2]潘晓凌,乔同舟.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建构:连战“和平之旅”两岸媒体报道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

[3]康怡. 大陆和台湾媒体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D].厦门大学,2007.

[4][5]Volosinov V 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Translated)Matejka L I R.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6]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5:61.

[7]高小丽. 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