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创刊于2011,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季刊),主管单位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单位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社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为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前身是《日本侵华史研究》,自2008年创刊以来,该刊坚持以南京大屠杀史和日本侵华暴行史研究为刊物定位,秉持真实、客观、理性的办刊理念,立足学术前沿,保持专业特色,恪守学术规范,坚持推陈出新,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力争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刊物的影响因子和二次文献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南京大屠杀史和日本侵华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刊物。2017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鉴于刊物的影响力,中国知网数据库、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均纳入来源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中国权威文摘刊物全文转载了数十篇。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专题研究、会议综述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研究
在日机空袭下的首都南京
首都城防战备与南京保卫战
后大屠杀时期南京市民的生活
北海银行与日伪金融斗争探究
再解中美共管琉球表态
南京大屠杀文化创伤的社会构建
黄炎培与中国抗战损失调查提案
论南京保卫战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响
从各国报道透视九一八事变国际反响
近代天皇信仰的制造与日本侵略战争
福泽谕吉文明观与日本战争责任问题
侵华日军对南京佛教事业的摧残与利用
和平学视域下创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思考
论南京在苏联援华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更宏观的社会视野深化南京大屠杀研究
南京大屠杀法定证据链构成及其价值与作用
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南京与“帕奈”号事件
日本人战争观在当下的重构与国民战争责任
钓鱼岛资料集大成——评《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实用与象征——广东神社建筑及其战后利用问题研究
历史书写中的“七个W”——以南京大屠杀史书写为例
南京英雄:南京大屠杀期间奥地利机械师鲁佩特·哈茨
欲盖弥彰:南京陷落后日军对西方人士返回南京的阻扰
七七事变前日本“华北驻屯军”的扩张与列强应对初探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国境内盟国侨民集中营研究回顾与展望
杨春普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关于“普庆新村”的考证
京沪宁专家学者、法官后人齐聚黄埔厅纪念南京审判70周年
日本侵华战争与葬仪:“大日本忠灵显彰会”考论(1939—1945)
世界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
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
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
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10、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11、本站并非统计与预测杂志社和统计与预测编辑部官方网站
地 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
邮政编码:210017
电 话:
本站合法持有《企业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等相关牌照。主要从事期刊订阅等服务,本站所公布信息均由律师团队进行把关,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三方独立杂志服务平台,不是任何杂志官网,出版事务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