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论丛》(半年刊)创办于2001年,是一本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海内外学者共同主办的专门研究明清两代历史的大型论文集刊。
《明清论丛》旨在繁荣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检讨自明朝至今中国发生的多次沧桑之变,以得到历史的警世和启迪。该刊由著名明清史专家朱诚如教授、王天有教授主编,每年一辑,文字含量在50-80万之间。
《明清论丛》除了对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研究之外,还显示出史学界与文博界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研究特色。文博领域的器物、书画藏品研究的介入,使历史研究的领域更加宽泛,更加社会化,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层面,由此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模式。
《明清论丛》出版之后,不仅引起了明清史学界、文博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日本、美国、韩国的华裔学者也欣然投稿,并屡屡来函索求每一期论丛;《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也摘要发表了论丛的文章;部分大学历史系将论丛刊载的文章推荐为博士生阅读篇目。经过五年的努力,《明清论丛》已经勇敢地承担起学界所赋予的重任,并将继续努力,为创造更加兴旺的明清史学未来尽微薄之力。
说明:该杂志未出现在最新新闻出版总署目录内,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
知网收录(中)、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清室剪辫考略
康熙朝陋规述略
清代藩部形成探述
范文程与清入关决策
晚清邯郸铁牌祈雨浅说
清代言官奏事不实之处罚
努尔哈赤两废储君事考论
试论甲午战争中的聂士成
辜鸿铭与浚浦工程贪腐案
康乾南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康熙景陵圣德神功碑亭探析
清初旗人的旗籍及隶旗改变考
武昌起义后载沣的应对与选择
明清时期“商书现象”之分析
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
林则徐笔下的清代西北丝绸之路
朝鲜知识人的王守仁意识与朝明关系
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皇帝与西瓜——清代台湾进贡西瓜浅析
晚清东北政策的调整与奉天现代化的启动
从《皇朝经世文编》看清代文人的丧葬观
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山东“沉粮地”的垦务开发
紫禁城与澳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最初交汇
曹庭栋与永宇溪庄——盛清时代一位地方文人的生活
江南社会与翁同龢的乡居生活(1872-1874)
“清”、“慎”、“勤”的典型——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
明代《孝慈录》的理念与实践——以士人周之夔服丧经验为例
一个晚清外交官眼中的世界与中国——钱恂与他的《二二五五疏》
乾隆间下层民众生活状况、心态与皇帝崇拜——以《乾隆英使觐见记》记叙为例
再论八旗蒙古编建中的“左右营”、“左右翼”与“蒙古二旗”——以乌讷格的主要事迹为中心汇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
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
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
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10、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11、本站并非统计与预测杂志社和统计与预测编辑部官方网站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邮政编码:100009
电 话:010-85007454
本站合法持有《企业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等相关牌照。主要从事期刊订阅等服务,本站所公布信息均由律师团队进行把关,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三方独立杂志服务平台,不是任何杂志官网,出版事务请联系杂志社。
上一本:福建文博
下一本: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