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 以设计师黄海作品《影》为例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黄海被BBC称作是“把中国电影海报送上世界之巅的天才设计师”,是国内电影海报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黄海创作的《影》电影海报为例,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元素中太极及“竹”元素、书法艺术和水墨元素的运用,阐述其创作方法的价值及意义,并试图通过此文为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进步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黄海;中国传统元素;电影海报设计;创作方法
一、电影海报的作用及《影》的简介
1.电影海报的作用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是电影展示电影内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与审美欲望的艺术作品。它作为电影宣传的视觉媒介,通过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这些基本的符号语言,向观众传达明确的电影主题与内涵。文字符号承担传达电影信息的关键性作用,包括影片名称、宣传语、导演信息、演员信息、上映时间等说明性信息;图形符号包括人物肖像、人造物形象、自然景观等,图形符号起到阐释电影主题通过视知觉感知迅速传达电影信息的作用。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应当具有明确的主题,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这往往令观者难以忘怀。海报是我们最先了解电影一切信息的来源。
2.《影》的简介
《影》的电影故事及人物原型来自著名编剧、作家朱苏进的原创小说《三国·荆州》。该片讲述了一个从八岁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替身即“影子”,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人性故事。
二、太极及“竹”元素的巧妙应用
1.太极元素的学习研究
在黄海的海报《影》中,通过黑白的两条鱼相互缠绕、相互转换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互补、阴阳相对的哲学思想。剧照一眼看去,便知道展现的是男子阳刚、女子阴柔。海报上人物脚下的巨型太极图,明示着《影》根植于道家文化,阴阳的概念。太极同阴阳的关系紧密,阴阳具有转换性、创生性、差异性、互补性、有序性、互化性等特点,太极通过“一阴一阳”彼此互补、交合、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起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有机世界。多样的“生生”自然是有序的、和谐的、内蕴多样并合而为一的生命活动关系。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太极“生生”的生命美、体悟美、意象美及多样合一之美是其根本特征。
太极元素的运用成就了《影》的共生、互生,即体现生命的生成、运演的节律性,体现了生命之间平等、和谐互补的关系。
2.“竹”元素的精心汲取
竹子是我国造型、设计史上的传统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的“四君子”之一,是古代字画和诗词歌赋中常见题材,常常被用来借物喻志,象征着铮铮傲骨,遗世而独立。竹作为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植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文化体现,也是能够传递和表现中华民族不同层面的竹文化艺术符号。用竹子在《影》的海报中进行再设计是值得推崇的,不需用精美绝伦的外表,也不需用奇形怪状的姿态,低调地表达高格调的东方之美与和谐之韵。
三、书法艺术的气氛营造
在黄海的海报《影》中,“影”字在设计上选用的是行书体,笔力雄厚、苍劲,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张力,由于书写时的速度感产生的飞白,精准把握住了电影语言与意境,中国风与武侠气息呼之欲出,使得整幅海报立刻有了灵动雀跃的视觉动感。
无论是“影”意境上所营造的沉着痛快,还是在结构上的连贯性,都让观者感受到这其中的动态。这种动态表现在“影”字的在书写是上,“影”字在书写时由于笔在纸中快速运作所产生的阻力而形成的摩擦,给人一种书法中“阻塞”的感觉,这与影片中人物在夹缝中求生的“影子”内心的隐忍、刚硬相契合。
四、水墨元素的铺陈烘托
水墨的黑白二色,属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体系,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解读。在《影》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设计师一方面借助黑白二色凸显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引入创新的色彩配搭,通过颜色的冲撞和整合营造作品的特色和风格。倚重水墨的黑白,又不惟二色,丰富多样的色彩使用传递更全面的电影作品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注目,达到更大范围的宣传效果。在水墨艺术中黑给人以强烈的分量感;白给予人淡雅、明快之感。黑白对比,凸显前者的稳定性,后者的跳跃性。有机结合黑、白,可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影》将色彩空间一概清除,借用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大面积使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并且线条的处理十分柔和,使画面更加有古典水墨的质感。如此很大程度地将画面的表现力压制住,而将观众注意力转移到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去。从海报中看出《影》,采用了素淡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将古典的中式美学,以极致唯美的诗意手法,呈现给观众强烈的艺术的追求。
五、结论
黄海将中国传统元素巧妙结合,无论是民族元素,又或是海报意境的表达,都是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传统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之中的运用,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电影海报的投资价值,满足了电影海报收藏爱好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族文化性的审美追求,而且使电影海报在物尽其用之后,经得起时代的更替与推敲并作为艺术品而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韦婧雯(1997-),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本科在读,视觉传达设计及其理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