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下的乡村景观更新——以盛泽重思村为例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 215000
摘要: 乡村旅游化是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鼓励的热点内容之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乡村旅游因其贴近自然的环境、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受到了城市人民的喜爱,但随着这股热潮对乡村景观破坏的程度日趋严重,乡村景观如何在旅游驱动下实现变迁与更新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对象的乡村旅游路线,在乡村独特环境、文化保护传承、当地产业复兴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苏州吴江盛泽镇重思村为例,在乡村旅游的驱动下,梳理村庄现有旅游资源与乡村景观的联系,提出乡村景观变迁的可操作性策略—进行生态修复、建立活力空间、突出乡村特色,保留村庄空间布局特征,以期为旅游驱动下的乡村景观变迁更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旅游驱动;乡村景观;更新规划
Rural landscape renewal driven by tourism
-- a case study of shengze rensi village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that China has been advocating and encouraging in recent year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s favored by urban people because of its clos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tinctive cultural resource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damage to rural landscape caused by this boom, how to realize changes and renewal of rural landscape driven by tourism has become a topic of wide concern. The rural tourism route, which takes the rural landscape as the objec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ique rur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e local industrial revival and so on. Articles in suzhou wujiang city to revisit the village as an example, in the rural tourism, driven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rural landscape,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he rural landscape of operational strategy -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stablishing the dynamic spac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tain village spac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travel of rural landscape change updates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tourism driven; Rural landscape; Update the plan
1旅游驱动下乡村景观变迁的背景
1.1旅游发展的宏观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近距离的“周末旅游”和远距离的景区旅游、旅行团旅游和“自由行”、精神熏陶的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生态旅游。在旅游人群中占据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在旅游时常会选择远离城镇,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方式。
1.2旅游行为的驱动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空闲的时候外出旅游成为多数人喜欢的休闲放松方式之一。每到一个地方旅游,游客通过消费、参观体验等行为,会给旅游当地带来不同以往的经济收入与人群活力。
旅游对一个地区的驱动作用相当明显:除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外,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旅游地大都会选择修建优美的景观旅游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这样极大地提升了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1.3旅游推动乡村景观变迁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倍感生活压力,闲暇之余选择去乡村地区感受自然生活。
为应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乡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旅游建设,比如修建旅游景观设施、开设农家乐民宿来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游客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项目的应运而生,与之相关的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也日新月异。
这些景观的质量品质良莠不齐,很多旅游地区的景观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在乡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增加游客观光游览消费的体验,对于乡村景观的建设势在必行。
2乡村景观变迁现存问题分析
2.1乡村生态环境缺乏保护
随着旅游走进乡村趋势的不断升高,在促进乡村经济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乡村景观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人口大量进城导致乡村人口锐减,也改变了以往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局面,耕地不再受到农民的重视。对人口数量庞大的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空心村”的出现和农田的大幅度建设征用,造成乡村土地荒废和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基于乡村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进程的快速推进也造成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农民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大量或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水、土地等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乡村企业的盲目设点和大量乡村工业污染随意排放,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生态景观资源的严重退化。
2.2乡村景观整体缺乏活力
乡村景观整体缺乏活力,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迁、青壮年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严重。经过走访几个相关的乡村,都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现象,老人和小孩留守的景象(如图1、图2)。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缺乏年轻人的一些创意建设,导致这一地区显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毕竟一个地方的整体景象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或者投资者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当地的人群组成。失去了年轻人的建设,即使这一地区已经变成旅游地区,但总是感觉缺乏什么,显得非常单调,失去活力。这也是现今许多被旅游业影响下的乡村现状反映出的问题。
(图1 村内留守老人和宠物 作者拍摄) (图2 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 作者拍摄)
2.3乡村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涵和特色,乡村建筑有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性,但目前很多乡村景观规划缺乏文化艺术性,不利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缺乏必要的保护和修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曾经具有重要生态文化价值的景观正在逐渐减少,传统文化景观发展缺乏创新性,不同区域下的乡土特色风貌差异性日益减小。而且在乡村大型公用建筑设计中,没有充分发扬我国优秀的古建文化,大部分建筑景观缺乏个性设计,使乡村建筑景观在功能和文化上很难达到新的突破。很多乡村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盲目追求现代景观设计,极大地破坏了乡村景观风貌,不利于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村有很多崇洋媚外思想所导致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形式是西方的,但是比例、尺度、做工都是缺乏考究,经不起推敲的。也有一些没有特色的、缺乏设计的混泥土小楼,缺乏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其实这样的整体趋于城市住宅区的建设并不是很符合乡村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需求。这样统一建设的最初目的大多缺少了“适应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这一点的考虑,使得很多居民的行为与以往相比变化巨大,或者遵循以往的生活习惯但又诸多不便。总的来说,一点就是建设没有特色,诸多旅游乡村呈“一致性”;另一点就是建设不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节奏,缺乏“亲民感”。
3解决策略
3.1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整合乡村景观生态环境
乡村诞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保护自然资源,整合乡村景观生态环境是乡村景观良性发展的首要策略。保护自然资源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护自然(水系、农田、林地)现有的状态。由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乡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乡村旅游的驱动、缺乏妥善的规划,导致了原本的自然生态被挤压,形成了碎片状的乡村景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将破坏自然资源,碎片化的发展乡村景观转变为保护自然资源,整合乡村景观生态环境。
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对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评估,范围限定,集约利用、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因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而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吞噬基本农田用地。应尽量维持自然乡村原貌。善于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绿地、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保留乡村原有的绿地空间。
另一方面,需充分应用新技术进行绿色修复,生态修补,整合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如综合治理乡村自然水系、垃圾废弃物的循环回收再利用、基本农田的修复等。通过这些生态技术,整合景观生态环境,并且将人类活动对乡村景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做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相融合。
3.2增强旅游体验,营造复合活力空间
人与自然相融相交。乡村景观失去了人这个重要的因子,便会失去活力,变得荒废。在乡村旅游发展、多样化需求的大背景下,民众更加重视旅游体验。因此增强乡村的旅游体验,营造活力空间,是提升乡村景观活力的重要策略。部分热门乡村旅游区采取单一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只具有餐饮、观光等消费模式。旅游导向性不强,体验感不强,只会营造短暂的乡村活力恢复假象。因此更新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提供更加新颖、充实、多样的游玩项目,增强民众体验,是营造复合活力空间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可以将回归自然、感悟原生态作为主题来营造复合活力空间,充分满足民众追求个性体验的旅游消费需求,合理打造以自然生态感悟与体验为主体的的自然园林景点,有效改善民众对生态休闲旅游的固有认知,充分激发受众观光的兴致,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给乡村景观注入活力。并突出本地的生态活力,如饮食、民俗特色、自然采摘等,顺势带动乡村其他产业的活力。挖掘更为庞大的潜在游客,激活整个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
3.3建设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景观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近些年来飞速的发展,大量的村子开始走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但是很多不足也渐渐显露。一些村子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乡村旅游景观出现同质化现象。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景观变迁,应体现乡村的特色化。乡村农家乐竞争事态日益激烈,群众消费水准日益提高,固有的乡村旅游已经过时。景观的特色、产品的特色、体验的特色,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且具有特色性的消费选择,这才是吸引旅游人群的重要因素。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发掘每个村子的特点,深入调研本村的各种资源,围绕乡村景进行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利用,对原有的景点、项目进行合理的保留和改造,既要充分保护乡村本地的自然风貌、也要凸出乡村景观的独有特色。
乡村旅游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扩宽目前的发展渠道,根据受众人群定位,进行品牌化发展。需打造乡村景观主题园区,扩大产业范围,凸显地域生态休闲旅游的特色。
4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盛泽重思村为例
4.1基地概况
重思村是盛泽镇南星荡地区的村庄之一,其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交通地带。重思村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
(图3区位分析图 作者自绘)
4.2现状分析
4.2.1现状有利条件
首先,在区位交通上,重思村南接浙江湖州、嘉兴,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周边有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贯穿其中,路上交通十分便捷,且其西邻京杭大运河,船运便捷。
其次,在环境资源优势上,重思村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村庄内分布着农田,厂房,鱼塘等,其中农田鱼塘面积较大,可以为丝绸产业发展提供原料,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生态资源保护价值非常大(图4)。
最后,在人文景观优势上,重思村是丝绸之乡,丝绸历史悠久,与丝绸相关的人文资源有先蚕祠,盛泽仲子庙,目澜洲等,这些可以作为基地的宣传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图4 生态因子分析图 作者自绘)
4.2.2现状存在问题
村庄内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串联乡村旅游的水系的自净力较弱,对滨水体验空间的修复不足,整体的水网体系不够连贯,村庄工厂生产排出的污水和村庄人民的生活污水未完全进行净化处理排入河中,造成旅游体验较差,同时,随着旅游规划的增加,村内的建设用地蔓延,农田逐渐荒废,鱼塘被填埋用于建房,破坏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其衍生的生态问题也需要引起规划时的重视。
村庄内基础设施未能形成很好的服务游客,设施布置缺乏合理性。导致乡村给人群提供活动空间较少,当地人和游客都不能有很好的空间进行活动及休憩,也没有合适的场所进行村庄特色的展示,容易影响游客的体验感。
在乡村旅游区域里,总体功能分区上较为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结构体系和特定的功能分区。旅游游线较为混乱,各旅游规划景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且没有较为明显凸出当地丝绸特色的景区,整体村庄目前并无主力打造的主题,使得村庄没有特色,容易导致游客的数量减少。
4.3重思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
(图5 方案总平面图 作者自绘)
本案例在保留村民生活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村民们的生活空间,也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和休憩的空间。为了充分体现当地的丝绸特色,方案的每一个分区都有一个或多个能体现丝绸文化的节点,如村民生活区内的桑基鱼塘,科普示范区内的丝素化妆品美容中心和工厂改造体验馆,游览观光区内的丝绸文化展览馆等,让游客在基地内既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验方式,又能时时刻刻体会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图5)。
(图5 总平面图 作者自绘)
4.3.1进行生态修复,改善整体景观
( 1)恢复水网体系,建设生态水域。 在盛泽镇,原本连续贯通的水网体系,由于人们填埋了一部分鱼塘、河道而显得破碎不堪,水系断裂,许多流通的河道变成死水,水网生态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图12 水网处理 作者自绘)
恢复水网体系,建设生态水域,首先需要把被填埋的河道、鱼塘恢复原貌,使水网河道相互联通;种植沉水植物群;在水域生态的底质上种植四季常绿沉水植物、冬季和夏季复合型沉水植物;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例如枯草杆菌、硫化细菌、硝化杆菌和酵母菌等复合菌种;长久以后,要对治理的水域生态的水质取样检测,根据相应指标调整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包括水生动物数量、体量和比例的控制,及时调整沉水植物的种类配置,以及收割或转移沉水植物,捕捞或转移水生动物(图12)。(2)滨水生态修复
现如今部分滨河区域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大量建筑和道路使用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如水泥、沥青等化工产品,大面积不透水地面的建设破坏了原有土体的性质,因为建筑物和道路基础底部的土体中水份慢慢的减少原有的一些微生物就会慢慢的减少,反过来又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首先,通过人工打捞,初步改善湖体环境,使其能够容纳水生植物生长。第二步,扩大滨水廊道的范围,构建更具有层次的景观。最后一步,扩大滨水景观带,在水中投放本土水生贝类、鱼类。贝类和部分鱼类以藻类为食,并且贝类在湖床底部,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湖底富集的腐殖质和氮磷钾,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塑造水岸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群落的稳定性,并形成特色景观,带来经济效益(如图13)。
(图 13滨水生态处理 作者自绘)
4.3.2复合活力空间,重塑场地动力
不 同人群有不同的旅游活动需求,重思村内有五个功能分区(如图7),每个分区内的活动都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旅游爱好,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吸引各年龄层次的人前来观光。
村民安居区
(图7 功能分区设计 作者自绘)
保留了大部分的农田肌理和原有宅基地,在原有民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宿穿插在村庄里,增加了村民与游客的交流互动空间,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具体的一些实践措施例如休憩空间、村中集会空间,都结合了当地的一些基本构造而顺势建造设计了具有相应功能的一些空间。
(图9 休憩空间设计 作者自绘)
(图8 入口空间设计 作者自绘)
(图11 儿童区设计 作者自绘)
(图10 集会空间设计 作者自绘)
科普示范区
科普示范区是村内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一个区,包括了工厂改造广场和丝素体验馆这两个重要节点。科普的对象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他们在工厂改造的展览馆里可以看到工厂内部不为人知的运作流程,了解丝绸是如何从一个个蚕茧变成蚕丝,又是如何变成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的。
旅游观光区
作为人流最为密集的观光区,如何将原有村庄景观与旅游需求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值得考究的。下图9和图11呈现的是某些观光区的一些大致布置,图10则呈现的是一些以林地为主的空间改造,利用原来较为荒废的场地增加儿童活动区,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较为完好的保护了原有的景观风貌,将人与自然合理地结合起来,增加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改造原有村落的老旧景观,添加新的一些具有驱动旅游作用的设施以及景观,丰富空间,吸引人流,从而增添村落的整体活力。
产业孵化区
产业孵化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新老村民,如引进村庄内的企业、创意公司和创新性人才等,拥有文创园、专家工作室等专业性较强的建筑群体,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文化创意的创造及输出,创意集市承担了主要的文化输出功能,直接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给村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本地青年在村庄发展中的参与度,从而复苏村庄活力。游客在这个区域的参与度较低。
入口艺术区
入口空间建造具有围合性的空间,除了能增加引导性外,也能保持村落的相对独立性,较小的改变村落整体景观样貌。既丰富了入口,也较好的保护了村庄原有风貌,从而提升了村落的活力。入口区域内有一个小型作品展览馆,里面可以陈列丝绸文创作品及以往的游客来这里体验时设计的优秀印花作品等,激发游客的兴趣。
4.3.3体系梳理,打造地域特色文化
保 护乡村自然景观和地域特色,应从建筑、产业、规划布局、地形地貌、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努力挖掘特色内涵,延续原有的村庄脉络,保护乡村景观,弘扬和塑造村庄特色。需利用基地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这个主要特色,发展本地丝绸文化特色。合理保留原有生产建筑、规划丝绸游乐体验、融入本地风俗习惯、升华丝绸文化精神。
(图6 文化活动分布 作者自绘)
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弥补漏洞。周末休闲、乡村文化活动、丝绸生产参观体验与销售、品尝本地特色美食、生态居住,一体化发展,突出乡村旅游品牌化的优势性。基地内的文化活动可以被分为四种,文化输出,文化体验,文化科普和文化挖掘,它们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文化挖掘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配套设施有专家工作室,丝绸印花工作室,产业孵化园等,文化科普是让游客在看到听到摸到的层面上初步了解当地文化,产生兴趣,文化体验能够让游客通过自己的参与,找寻到与当地文化的共鸣并产生归属感,文化输出就是让游客购买当地的文创产品,推动经济发展。(图6)
5.总结与讨论
在旅游的驱动下,乡村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革,而变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使其解决。现阶段,乡村在景观方面的主要问题在缺乏活力、缺乏有效规划、缺乏独有特色这三方面。针对这三点,提出了“生命力”、“系统性”、“特色化”三个与之对应的解决策略,使旅游型乡村在旅游驱动的大环境下,能够在确保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成为具有活力景观、系统规划与特色风格的旅游型乡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增加其观光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一环,在旅游的驱动下,对于乡村景观进行必要的更新规划,会使越来越多的乡村满足时代变迁的需求,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游览体验,并为乡村自身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创建良好的江南乡村生态环境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萍.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J].吉林农业,2018
[2]刘少敏.乡村旅游导向下乡村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尹家峪村规划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9
[3]刘鲁;孙佼佼.新时代旅游教育与研究[J].旅游学刊,2019
[4]肖梦菲.乡村旅游地居民研究综述[J].现代化农业.2019
[5]李妙玲.探讨乡村景观的建设要点[J].现代园艺,2017
[6]Yongliang Sang.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 Attraction. Proceedings of 2019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Business,Finance,and Management(ICEBFM 2019),2019
[7]李娜;许从宝;梁玥琳.旅游驱动的少数民族建筑景观变迁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 华中建筑,2017.
[8]候智瀚.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乡村建筑改造[D].河北工程大学,2018
[9]张纯.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园艺.2020
[10]蒋紫君.休闲旅游主导下的龙海县松岭村景观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11]Fabio Bianconi;Marco Filippucci. Landscape and Countryside: Cataloguing of Sparse Houses in Castiglione del Lago and Amelia Rural Spaces. University of Study of Perugia,2019
[12]郭杨; 杨维菊; 顾韩.基于旅游开发的农业景观初探[J]. 现代园艺,2019
[13]张阳阳;刘福智.体验式旅游开发手段下的乡村景观改造研究[J].现代园艺.2018
[14]张永辉.基于旅游地开发的苏南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8
项目信息: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332061Y
作者简介: 曹攀,男,生于1999年4月27日,汉族,河南新乡人,苏州科技大学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王玥,男,生于1998年12月20日,汉族,四川内江人,苏州科技大学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李梓萱,男,生于1999年3月17日,汉族,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杜佳盈,女,生于1998年8月27日,汉族,江苏南京人,苏州科技大学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王欣雨,女,生于1998年6月30日,汉族,江苏泰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在读,风景园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