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精神视域下的红色遗产开发研究——以井冈山为例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当前,全国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遗产,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再者针对于目前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大关键问题进行剖析,以井冈山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子,结合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有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建议,以促进红色文化遗产更好更完整的保护与深层次的传承。
【关键词】 红色文化遗产 现状 信息化 保护 传承
1.井冈山现状概况
井冈山红色文化遗产丰富。革命旧址和革命遗址有100多处保存相对完好,其中有21处被我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冈山采用旅游带动保护的联合发展机制,加强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为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1—8月份,井冈山景区共接待游客110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53亿元。
井冈山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井冈山作为江西省唯一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6%,是我国少有的绿色生态明珠。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观念,紧扣绿色产业——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力求提高绿色实力,谋求绿色崛起。让红得更红,绿的更绿。井冈山市市民积极贯彻“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理念,也让井冈山的发展更加多姿多彩。
目前,国内对于将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研究众多,但是大多数研究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层内涵缺少挖掘,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发展缺少宏观格局的视野。
2.井冈山红色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足,方式缺乏创新
井冈山的现状是红色旅游以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各大高校的组织观光为主,其他散客源极少,这充分凸显了井冈山宣传力度的不足。
2.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兼顾
目前井冈山红色旅游还未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不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红色旅游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经济来源不足以支持加大创新宣传的力度,后劲不足。
2.3 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景点之间缺乏整体性
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专职从业人员较少,对于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很难落实到真正的保护层次上。景点之间缺乏整体性,井冈山景点接驳交通不方便,停靠点少。
2.4 遗产管理机制不完善
井冈山村镇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遗弃物而缺少管理。井冈山红色文化遗存有一部分又远离旅游核心区域,难以引起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对于当前尚未定级或有待论证的文化遗存管理比较松懈,甚至有一部分处于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
3.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 基本保护对策
统筹管理红色文化遗产
纵观井冈山文化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进程,前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有井冈山精神研究会、井冈山大学领头的井冈山研究中心。但井冈山文化的遗产并非单方面的研究,其内在的内涵与价值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降低红色文化遗产的冗余,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垂直管理;建立标准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对红色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统筹划一,有其独到的现实意义。
聚焦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三个问题,即科技化、信息化、体验化三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划时代工程的井冈山博物馆,应当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做到自身科技化、信息化的二次发展。充分运用书、影、音等方式,在已有的幻影成像上加入VR体验,提高游客的观馆体验感。跟进“云旅游”趋势,通过现场直播、专业讲解等“云上览”模式以及抖音短视频等社交APP,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云端”上的视觉盛宴。
规划先行保护遗产,做好深挖细掘,“合理利用、修旧如旧”
井冈山红色文化遗产丰富,遗址遍及井冈山各个区域,其中有以村镇文化遗产为主的遗址远离旅游中心区域,其难以引起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的共鸣。针对这部分的遗产要规划好先行的保护,对其红色文化价值做好深挖细掘工作。同时,还可以深入挖掘与井冈山红色文 化互融互通的客家文化、湖湘文化以及庐陵文化等民俗文化,使历史文化特色都能被每一个资源点所彰显。由于红色文化遗产是做为遗产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损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修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利用、修旧如旧”,以保护其原真性。
3.2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
1.“云旅游”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提供新思路
2019-nCoV疫情的爆发加快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云游模式将会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趋势。“云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新延伸,不应该只成为新冠病毒爆发时期的应急手段,作为红色旅游景区代表的井冈山,是否能将线下游客吸引成为线上观众,并且把点击量转化为“销量”,事关井冈山景区的发展以及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在“云旅游”发展初期,线上云旅游可与线下实地旅游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在现有旅游模式的基础上,依托VR、AR等高新技术,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云端”上的红色文化遗产盛宴。同时,井冈山可以开发完整的景区生态链地图,依托现有的云旅游平台,将景区生态链地图与其达成合作共建。利用云旅游模式,井冈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将红色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和精准地提供,其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效果可能超过实地旅游。所谓无限风光在“云端”,井冈山景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可以利用“云旅游”的契机,充分发掘旅游消费潜力,深度开发井冈山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实现旅游产品云上买单。
2.自媒体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
新兴的自媒体行业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每天数以万计的信息在传递。井冈山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广大引流平台,将革命精神、革命故事、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等通过拍摄视频、发表推文或直播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展现,从而潜移默化地普及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激发游客的兴趣前往当地进行文化体验,为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
3.3 构建协同管理模式
1.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井冈山管理专业人员不足,提出不仅仅是引入人才,同时加以自身培养人才机制。井冈山众多的红色遗址资源是培训的活教材,供参与培训的人们更好的体验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为此我们要红色培训“井冈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力度,打造一个“井冈模式”的全国品牌。一方面为井冈山管理上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前往学习的政府人员、党员、团员、广大青年学生采用“井冈山模式”培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开阔眼界提高认知,为社会上输送专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利益相关者和谐保护模式,企业参与投资机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
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足够的,单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难以实现全面的管理模式构建,如若让企业参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投资或运营,能够促进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完善且有充足的资金及技术支持。而企业加入投资即说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管控的范围,而是初具市场化特征的一个项目,然而不能放任企业任意投资红色文化遗产,所以在引进企业参与投资机制的同时,需要建立政府监管机制。在政府主导为主的前提下,有序引进企业投资,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调动其合作的积极性,构建利益相关者和谐保护模式。
3.“以绿映红,以红衬绿”,红绿相结合
井冈山拥有许多与国内其他著名旅游景点不遑多让的绿色旅游资源,加大对井冈山绿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力度,将红色旅游和生态绿色旅游相结合,辅之以科技手段,持续增加井冈山旅游的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以此来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为此我们首先得将自然、人文的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遗产整合起来,使绿色与红色和谐共生,形成各个红绿相间的旅游项目,辅以科技旅游,做到红绿共生时不忘红蓝共建,以此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增加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4.红色文化衍生产品创新。加强红绿旅游衍生产品的联动开发
尽管目前井冈山已经有个别特色旅游产品,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不尽人意。依托井冈山浓厚的红色文化以及绿色生态文化,深度挖掘其内涵价值,将井冈山红色精神等文化符号融入到产品研发过程中,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衍生产品,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创新红色文化衍生产品传播载体,构建完整的产品产业链,以深入生活细节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大众思想。同时近期“国潮”概念广为人知,将红色文化概念与服饰、日用品甚至食物相结合,创新传统红色文化理念,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高潮。
5.强化区域红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
打造区域红色资源圈,即打造以井冈山核心旅游地为核心,融合核心地区周边小众景点和尚未发开的场地的红色资源联合体。逐步将其发展成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红色资源圈,不断强化区域红色资源的融合与辐射,充分做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再开发与整合。
3.4 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让井冈山红色精神进入高校不仅能够做到传承与发扬并兼,同时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但现在的井冈山红色精神进高校,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具体方法:
1.安排讲座和相关井冈山精神主题班会
通过讲座和班会的形式,加大红色精神弘扬力度。一方面能够让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鼓励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起高校领导、学生及教师的充分重视。
2.寓教于乐,开办相关井冈山红色精神节,充分利用高校社团及学生会
在校园文化建设板块中加入井冈山红色资源专栏。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井冈山红色精神。并且学校可以借助现有的宣传手段,如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校园报等,宣传井冈山红色文化活动的内容,让大学生对井冈山红色资源增强了解,激发其对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3.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充分传承与宏扬井冈山红色精神
学校除了基本的大骨班、马克思班外还应成立相关的实践班,定期给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提供前往井冈山实践学习的机会。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感知、感受到红色文化精神,把思政教育与实践充分融合,突显了红色文化资源强大的育人功能。
4.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塑造正确三观
井冈山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对于未成年人教育更加可以寓教于行,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鼓励各大中小学举行实地体验的实践类活动,全国各地中小学也应积极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歌演唱,红色知识竞赛等等活动,创新传播红色文化形式,真正将红色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4.总结
在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主旋律下,本文通过由点及面的探析井冈山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进而在江西省红色遗产发展的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新型科学合理的红色遗产协同管理模式。对红色遗产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补充与丰富,同时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河北省域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J].领导之友,2016(03):67-71.
[2]王昆欣. 红色旅游是保护传承红色遗产的重要途径[N]. 中国旅游
报,2019-08-21(003).
[3]温莉.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8):83-84.
[4]史煜涵.切实保护 创新利用 有效传承——井冈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的成功经验
及借鉴意义[J].求知,2019(07):52-54.
[5]王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J].世纪桥,2019(03):35-37.
[6]彭庆.论井冈山精神的哲学基础和时代价值[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
报,2017,15(04):23-27.
黄艳,出生于2000年4月,汉族,江西省吉安市,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工商管理大类方向
徐婷沁,出生于2000年4月,汉族,浙江省衢州市,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经济统计数据工程方向
易晨辉,出生于2000年11月,汉族,江西省抚州市,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财政学方向
陈睿婧,出生于1999年12月,汉族,四川省宜宾市,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应用统计方向
胡彩雨,出生于2000年8月,汉族,江西省遂宁市,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工商管理大类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01621174865(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