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技术层面的方法,促进公务员招考的公平公正,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保障公平公正的,则是基本的制度建设。 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有参加过公务员面试的市民提出,希望公务员考试能够实现彻底的“双盲”面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市民意见答复时表示,有关部门将讨论公务员面试中取消考生姓名介绍环节的可行性。如可行,将在以后的面试环节中取消这一环节。 公务员面试中,不再要求考生介绍姓名,而用号码代替姓名,这看似可以堵住考试流程中的漏洞,进一步促进面试的公平公正。但是,这一匿名方式,同样存在漏洞,且有可能让一心钻空子者更好地利用这一漏洞。 众所周知,在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面试中,仅要求考生不做姓名介绍,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匿名”。因为在交流中,个体的情况必然会“暴露”,考生不报姓名,事先被“打过招呼”的考官,照样可以轻易地根据考生的言谈举止,而知道面试者是谁。 而且,依照当前的国情,在“匿名”的名义下,这种关照可能更“到位”。这就如一些地方高考中,采用技术手段防止作弊,但还是有考生能把现代化作弊设备带进考场,在考场中收到信息。问题在于,操作设备的是人,仪器会在关键人物出现时失灵,而由于有技术“防火墙”,给大家不可能有人再作弊的错觉,导致作弊者更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