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与服务策略

2020-05-26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20年04期 作者:张馨文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与服务策略

张馨文

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西安 710065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and Service Strategy of Intelligent Libra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n-wen

(Library of Xi’an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Xi’an 710065, China)

【摘要】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变化的一次巨大变革,是集图书馆建筑、设施设备、智能技术、信息资源、用户体验、馆员智慧于一体的全新用户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图书馆建设,能更充分地发挥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论文主要就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和服务策略展开探讨。

【Abstract】Intelligent library is a great chang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users’ needs. It is a new user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library build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er experience and librarian’s wisdom.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ibrary, we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library to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and service strate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lligent library.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建设基础;服务策略

【Keywords】intelligent library;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servi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A

1 引言

智慧图书馆是当下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高校智慧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基本建设理念,以智能化设备为基础,以大数据时代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内核,努力从读者的信息行为与需求感受出发,实现资源驱动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实现知识服务从内容和形式到功能层面的延伸,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多元化服务体验。

2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

2.1 充分借助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融合系统、电子信息资源比重的加大等,都将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在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的基础上,用户可利用平台通过PC端或者移动终端获取所需信息并实现实时交流,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浏览到个人所需的以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多种形式呈现的综合型信息。

2.2 改造空间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纸质文献借阅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作用已被严重弱化。做好图书馆整体空间的规划设计,改造图书馆空间环境,可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就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精心将图书馆改造为四个互动体验主题学习区,分别是自主学习共享空间体验区、“经典”阅读体验区、学科服务体验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共享空间展示区,每个主题展区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还有高校图书馆打造出创客空间及能以投影方式展示丰富馆藏的智慧展厅,不断优化图书馆空间环境,建构不同的虚拟服务场景吸引读者入馆体验[1]

2.3 应用新技术及设备

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载体。其能极大提升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推动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整合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的技术结构。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尝试利用新技术改变既有管理系统及服务模式,可增置新型智能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并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分析中心,实现对用户数据、馆藏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实时分析,将图书馆打造成高科技、信息化的集聚地,激发读者图书馆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4 培养智慧馆员

智慧图书馆虽提高了读者自主性,但很多复杂且真实的服务仍不可被智能化设备所代替。馆员是“智慧服务”的核心,承担着信息资源智慧化管理的职责,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加速器。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智慧馆员的培养,为智慧图书馆提供充分的人才准备。智慧馆员不仅应具备传统馆员的基本素质,还应善于利用先进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捕捉挖掘能力、学科知识分析能力,能够灵活的及时调整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高质量的为读者解决各类问题。

3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3.1 注重特色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应注重特色资源的整合,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提升图书馆特色资源利用率。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优化本馆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有资源筛选出本馆特色馆藏,积极开设特色资源展厅,将学校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本校特色信息资源上。同时,辅以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持续加大特色纸质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力度。另外,可借助高校科研人员掌握的本地区各项信息资源第一手资料,建立鲜活、真实的地区特色数据库[2]

3.2 加强个性化服务

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需对读者阅读端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完成对读者活动的感知和反馈。首先,应以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基础,详细分析统计读者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对信息资源利用的偏好,将读者阅读习惯跟踪及知识结构咨询等相关服务提供给用户,并对不同服务内容进行细分和推荐,努力实现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精准服务及智能差异化资源服务。其次,图书馆可收集不同读者的行为信息,包括阅读的地点、形式及渠道等情况,构建行为感知情景服务。通过感知情景服务把握读者行为特点,可为特定读者大胆构建相应的阅读模型。最后,收集到该读者再次阅读的信息时,可进行地点、形式和渠道的预测与推荐,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3.3 实施智能化管理

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是以智能化电子设备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服务。传感器是实现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图书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RFID无线射频识别,通过射频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进行物品的追踪和数据的交换。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全面管理系统,包括门禁设备、流通服务、自助借还、文献资源的采编与加工、书架的管理与维护等。图书馆将智能芯片植入到各类物理设备及馆藏图书中,可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管理效能提升、人力成本节省以及资源优化。将智能芯片植入图书,便于读者通过GPS精确定位快速找到所需图书,并自助进行图书盘点;将智能芯片植入读者借阅证,可自动验证读者信息,为其提供图书续借、预约、到期提醒、新书通报等智能化服务;在门禁处设置电子识别器,依靠智能信息安防、管理系统,对馆内情况实时监测与警示,可实现高校图书馆在无人值守时安全自助运行[3]

3.4 完善数据安保系统

智慧图书馆内无线泛在并收集有大量的读者信息,在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信息的同时,应做到对读者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首先,在对用户数据进行采集时,应说明用途并征得用户同意,只有当读者授权了隐私信息的上传,智慧图书馆服务器才能上传相关读者信息;其次,尽量收集现有和必要的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脱敏处理,减少身份证号码和家庭成员等无关数据的采集,降低不必要的信息安全风险;最后,应在服务端和数据库中,采用防火墙技术、主动防御技术以及防病毒和黑客等技术。区块链可为智慧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安全技术支撑,依附其所具有的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数字加密、不可篡改等技术优势,进行数据传输和保存过程的加密及访问权限设定,从根本上确保图书馆各类信息数据的安全[4]

3.5 联合馆外可用资源

智慧图书馆应与馆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可通过图书馆联盟方式,构建实体资源互通、网络资源共享,特色资源互借的资源利用模式,使合作图书馆的自身信息资源得到高效扩充,加强智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另外,智慧图书馆可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为读者提供有偿消费服务。由图书馆提供场地,社会机构提供技术及资金支持,双方共同合作在馆内构建餐饮区、娱乐区等休闲服务区,让入馆读者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舒适便利服务,让智慧图书馆空间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5]

4 结语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己成为图书馆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给图书馆界带来更多憧憬和发展机会。我们应充分关注智慧图书馆相关理论及技术前沿,不断为知识共享和智慧服务创新注入新的动能,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指引方向。通过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

参考文献

【1】高颖.基于大数据的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9(03):38-42.

【2】查道懂.智慧图书馆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实现路径[J].管理观察,2019(17):70-72.

【3】李大莉,王蕴洁.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模式的相关分析[J].智库时代,2018(47):74+77.

【4】王言芹.智慧图书馆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9):194.

【5】黄阳.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读者服务模式思考[J].传媒论坛,2019(0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