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探析

2020-05-12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20年2期 作者:裴耀茹,李元丽,高小会,刑鹏飞,赵会娜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探析

裴耀茹,李元丽,高小会,刑鹏飞,赵会娜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河南 ·郑州 452370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育人体系逐渐完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帮扶,能够为现代人才培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下面论文主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提升对策。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e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providing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assistance to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families, and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modern tal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inancial problems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families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普通高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ordinary high school;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tudent support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的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从2007年开始,逐步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给予学生金钱或物质上帮助,还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

2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2.1 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淡化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处于家庭经济较差的环境下,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差,容易出现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淡化问题,其二者相辅相成,由于依赖性过强,进而导致自主意识淡化,同时,也正是自主意识淡化而导致了依赖性过强。归根结底是因为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想,进而产生的影响和倾斜,实际上自主意识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自主意识主要取决于人是否具备精神财富,精神富裕的人往往自主意识较强,且能够实现自我认知,不仅在生活中能够察觉自己的一言一行,观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还可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家庭环境、人生命运。但是,普通高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意识淡化现象,更甚者将自己的经济条件作为享受国家资助待遇的优势,不自立自强,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后果。

2.2 家庭意外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

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逝世不仅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也会给学生的心理留下巨大的阴影,造成辍学等不良现象。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政的研究分析,可是特困生的评定大多是建立在家庭意外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变态心理学理论,家庭的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常常给家庭成员带来持久性的心理创伤。这些创伤会从很多方面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健康发展。

2.3 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乏

学生资助管理政策目的是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让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更好的完成学业。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教育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贫困生对资助工作产生了消极思想。如,会有部分学生会觉得,这些钱是自己应得的,这样会产生负面情绪,不思进取,不懂得感恩。

3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方法

3.1 丰富内涵,细化分类,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当前环境下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了提高学生资助的整体水平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套公平合理行之有效地人性化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详细的贫困生档案,在原有量化指标基础上,对每个贫困生个人信息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家庭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日常生活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德育综合表现、心理状况等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贫困生进行界定和分类,贫困生类别一经确认,由专人专职全程跟踪、监管和动态管理,保证认定公平合理性;二是依托贫困生库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通过贫困生库的详细信息,每学期开学前开展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筛查工作,为部分困难学生制定个性化帮困方案,通过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将各类资助项目有效利用,防止因贫困生资助不到位或者集中资助情况的发生,有利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

3.2 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高中衔接协同一体化体系

第一,深刻认识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衔接工作,不仅是确保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高中学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和高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高中体系化建设问题,要将其作为现代高中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推动和开展。第二,切实加强对高中学生资助政策衔接协同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学生资助政策衔接工作纳入高中衔接工作体系,并加强对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牵头、高中学校主动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高中学生资助工作运行模式。高中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学生资助政策衔接工作研究,拓宽高中学校学生资助政策衔接思路,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

3.3 实施经济资助、育人教育结合的资助管理制度

高中教师、班主任等主体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助引导主动性,将经济资助、育人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及心理进行全方位资助。一方面要加强教育部门不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同教师或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多样化的资金资助、教育资助方案。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学生,主要向其提供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住宿费减免等的经济救助,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干部,要与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解决其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并引导贫困学生融入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制,特别是学校这一教育基地,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形式展开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自己物质贫困的认识。

3.4 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

在高中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学生具备感恩的心,才会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于社会。作为一个青年人,只有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才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使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的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建立感恩家庭、感恩社会的思想,并将这样美好的品质付诸于行动,将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3]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学中学生扶贫工作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规模的不断扩大,资助形式也变得愈发多元化,资助目标进一步优化,这为高中班主任开展贫困生帮扶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班主任应明确自身在资助工作当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以便更好的促进高中精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娟娟,余国盛.教师在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6):155-156.

[2]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普通高中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63-64.

[3]张慧荣.论当代普通高中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