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材料介入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2期 作者:胥攀

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材料介入

胥攀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画在技巧与材料等方面都有所转变,材料的应用与技法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画的文化底蕴,下面论文主要对中国画现状与材料介入的影响进行探讨,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画材料介入后的相应变化。希望通过论文的论述能够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kills and materials of Chinese painting have chang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s further enhanc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following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the impact of materi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materials. It is hoped that the discussion of the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personnel.

【关键词】中国画;绘画材料;绘画技巧;现代画

Chinese painting; painting materials; painting skills; modern painting

1 引言

追溯中国画已研究到的和确认的研究历史来看,最早的当属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和在石头上雕刻图案,这一时期画作风格用色非常粗犷,且线条控制也不是那么严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举对之后中国画作的意义极大。所以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能使画作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创作者甚至统治者要求的意境,艺术家在竭尽能力肆意挥洒灵感以及内心深处的灵魂的释放。

2 西方绘画观念影响下的现代中国画

当前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对于我国现在中国画的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来说也是有较大影响作用的,西方绘画的观念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也影响了当前我国现在中国画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得知,近现代中国的一切变革都是在西方文化的介入之下而发生的,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西方文化艺术,也都是现在中国艺术的工作开展的主要参考体系。在当前时代下,中国画坛有些较多的艺术家、革命家、教育家,他们对于中西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这些重要的人物对于我国现在中国画改革发展也有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说,在20世纪中国画坛的优秀画家,我们不得不提到徐悲鸿、林风眠等。比如说徐悲鸿,其对于艺术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对中国画,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改良,主要就是利用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来改造中国画的不足之处,用写实的方式来改良实践中国画。但是他的写实并不是所谓的照着原有物象进行一个照搬照抄,而是具体结合中国画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入了独特的造型的方式,以笔墨形式将中国画中的审美功能有所淡化。并且徐悲鸿对于西方写实绘画的方式传入中国企业家的推动作用,他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将中国画进行与发展,对于中西艺术的融合是当前我们美术界一直做探讨的重要问题。而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便有效的将中西方的各种画法融于一体,在体现我国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可以对国内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林风眠在画画过程当中主要的是尝试采用中国水墨、水粉等不同的材料实现进一步的相互融合,来将类似油画的厚重感与质感进一步的体现,并且他也进行不断的尝试,将皮影艺术和民间瓷器等体现中国画的各种元素,也加入到绘画创作当中。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他的中西调和的绘画,并不是几种元素的简单的融合,而是以中西方的艺术之间的相互调和来重新塑造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他站在了西方的角度来进一步的诠释东方的美,根据西方的现代艺术来创造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特色的图式,并且进一步的融入了东方的民间艺术来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结合当前我国对于中国画的工作的关注度,以及日后的发展前景来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以及其艺术实践,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化具有较高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不断的应用推广[1]

3 材料与技法的相关概述

由于材料不仅是可触有形的,而且也是可视的,所以说我们在对于国画进行创作当中,就可以通过材料来实现对自我思维及观念的一种形式化的表达,从而彰显出自己具体的人生态度。具体结合当前我国美术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绝大多数的中国画的诞生大多都是基于创新性材料的应用,因为材料的具体应用可以很好的彰显中华的个性特征,进一步的提高其艺术魅力,那么在当前非出发点时代下,中国画对于材料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天然的或者是人工的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到绘画过程当中,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使用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当前我国审美的不断提升以及创造力的增强,我国的各种绘画也不只是局限于植物颜料方面的使用,在具体的绘画过程当中,选取金属材料或者是矿物质颜料来进行中国画的创作,也可以更好的丰富色彩效果。

4 中国画材料的介入

4.1 材料与图式

具体结合我国的话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在演变过程当中有过较大的变革,而且每一次的变革都会对后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任何绘画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材料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来说也是同样的。于当前我国的各种艺术文化宝库较为丰富,所以说我们在进行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就要注重对这些自然文化的利用,比如说敦煌文化艺术,其就可以是我国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材料基础,进行相应的绘画创作当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现代色彩材质等方面的优势,借鉴西方国家的装饰美感因素,来丰富中国艺术的表现力[2]

4.2 笔墨语言形态

在中国画中,线是最重要的形态表现因素。除呈现出粗细、刚柔、曲直、长短等一般形态特征外,还呈现出在空间中水平、倾斜、垂直的笔墨势态,以及笔墨本身所致的特有形态,演绎出无穷变化。同时,线的笔墨形态语言,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和简明直率的象征性。中国画线条的韵律感和象征性是由用笔的节奏、线质的不同和墨色的变化带来的。线条的曲直、纵横、主次、聚散、疏密、刚柔、动静、抽象与具象等关系的对比与协调,是中国画内在意蕴的形式表现,能够揭示丰富的审美感受。面也称形,由点、线的集合而形成,点是移动的线,线的移动与拓展则形成面。面因形状不同,有着丰富的情感传达,规则的形具有简洁、大方、刚正、明朗、爽直的表现性,不规则的形具有柔软、优美、丰富、温和、复杂的表现性。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中,除了以线表达形状外,还利用点、线的笔墨形态对面的内部空间进行充实,形成了丰富的质感表现。例如山石以用笔的疏密、干湿、浓淡的差别与对比形成粗糙、坚实、圆柔、浑厚、轻薄等审美感受;当这些因素同时作用于画面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画面效果。中国画以笔墨形态这一独特的语言方式,对物象的质感进行了视觉转换,体现了中国画由物象到心象,再到画面笔墨语言的视觉转换过程。在形状表现方面,中国画对“似”的追求,与西画的“准确”有很大的不同。面在画面上以笔墨语言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形式美因素和审美意趣。

4.3 新型材料与新式技法的表现

随着人们审美取向的不断更新,一种新的画种出现了,即现代重彩画。现代重彩画主要以敦煌壁画为主,彰显了中国民间重彩绘画的发展和振兴。其中,随着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不断推进,在中国画中运用的主要新型综合材料有植物颜料、矿物颜料以及金属颜料等多种颜料。不同颜料的使用,可以呈现出绘画作品的不同魅力。因此,画家在使用相应的绘画颜料时,也对不同种的绘画材料进行对比,进而对其进行多样化的组合,从而有效发挥出不同材料的使用特点,这样就能彰显出作品的独特魅力。新型材料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材料的伟大变革和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状态以及审美取向相契合。因此,应不断将新型材料与技法运用在中国画的绘制过程中,以此来有效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4.4 书画的基本笔法和墨法

笔墨是一个大概念,不管是行书、草书还是山水、花鸟都会提及它,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笔”与“墨”来定义它,而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它的内涵和精神,剖析它的实质。执笔墨者,要求以心带手、以手运笔,甚至一气呵成、一笔藏万笔,带给观赏者纸墨之外的遐想。早在元代,赵孟頫就系统地提出了书画用笔相同的理论,现代画家黄宾虹也说“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他还总结了“五笔七墨法”。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五笔七墨”的总结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

5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时代下,我国对于现在中国画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既可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也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来推动中国画材料及质量水平的提升,不断加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有效的彰显我国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从而推动我国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希望论文上面有关我国中国画材料的相关论述分析,能够对日后我国中国画材料的改革发展有所帮助,以此来提高中国画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尹小平.材料与技法对当代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6,(23).

[2]范蕊.试论中国画材料与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