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桂林国家高新区七星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随着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随之增多,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项目整体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鉴于此,论文对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论文的论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情况,并以此推动土木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Absrt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building scale, the application of mass concrete structure in civil engineering buildings also increase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projec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mass concrete structure in civil engineering, hoping to help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mass concrete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large volume;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光从文字层面上来看就能够对这种施工技术所具有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其主要体现在体积大、工作量大等方面。从当前来看这种施工技术较多的应用于基础底板部分,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工程对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性和抗渗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施工技术性强、影响因素多,大体积混凝土也是专项施工技术的一种,在实践应用中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让更多的行业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中主要使用的材料,施工人员应该加强建筑行业对其的重视。。因此要努力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一步地促进建筑行业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关键特征在于“大体积”,施工应用的混凝土用量较多,结构厚实,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配比、浇筑、振捣和养护的要求较高,一旦施工单位在任一技术要点中出现不足,均会引发施工裂缝,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同时,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参数,也会影响结构性能,引发施工裂缝。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技术要点在于混凝土配比、施工温度、施工工艺及养护工作。
3 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3.1 大体积混凝土原料配比控制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需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要求,以施工图纸为指导进行施工,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达到设计状态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效果,就需要严格按照材料配比进行操作,这样能够保证材料配置的合理性,完成高质量的混凝土材料制备。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材料制备中水泥用量较大,为了保证材料质量需要合理选择相应型号的水泥材料,对水泥水化热反应与混凝土强度记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求选择细沙、碎石、外加剂等辅料,确保各种材料配比能够符合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这样才能为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提供更可靠的材料支持。介于大体积混凝土配比的复杂性需要由专业的试验部门对材料进行配比试验,如果不同配合比都能够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该秉持少用水泥的原则,降低后期施工中水泥水化热反应的影响。
3.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当中的钢筋绑技术
在钢筋绑扎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位置能够具体到位。同时对于绑扎不到位的位置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热量能够对各个钢筋进行有效的传递,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内部温度过高的现象。一般的情况下,一定要遵循钢筋的配比率,保证上下的钢筋绑扎过程当中都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固定性,以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此外大体积混凝土厚度在1cm左右,为了能够使得内部的热量尽快的散去,我们可以采用25号的钢筋设置在底部钢筋和顶部钢筋之间的位置,这样会使得内部的温度分布更加的均匀。同时在上下连接的过程中采用搭接焊接的方式。通过这样的钢筋分布布局,可以和较大的减缓钢筋直径压力以及钢筋的有效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混凝土结构的收缩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保证,即使在焊接的过程中,采用上下搭接焊的方式,能够保证内部的热量迅速的散发,避免大范围的裂缝问题出现[1]。
3.3 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浇筑
当对土木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现场进行浇筑的前期阶段中,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明确规定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保持时间的合理性,最佳时间段为3-4h。当把大体积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之后,根本不用添加水,只需要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初凝现象增添相对比例的膨胀剂和减水剂便可以了。当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正式的现场浇筑后,需要按照一定的家住顺序进行现场浇筑,按照不同的建筑分区进行处理。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需要合理的使用振捣棒。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振捣过后的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问题,所有的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浇筑工作都需要在混凝土进行终凝之前完成。施工人员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确保现场所浇筑的混凝土在初凝之前被新的混凝土所覆盖并且被振捣密实,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浇筑之前将一些钢筋预埋件、管道预埋件、螺栓预埋件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3.4 浇筑层厚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时必须控制浇筑层的厚度,且分为三个部分:要根据混凝土的和易性、振捣器的规格来初步设定浇筑层的厚度;泵送混凝土,若无特殊要求,其浇筑厚度不可超过600mm;非泵送混凝土,若无特殊要求,其浇筑厚度不可超过400mm。另外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同一工程中,泵送混凝土的厚度必须高于非泵送混凝土的厚度[2]。
3.5 施工温度的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施工温度的控制涉及施工及养护两个阶段。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尽量选在早上或傍晚等温度偏低的环境,开展浇筑施工。在施工现场的砂石堆场设置遮阳棚,或者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可以在混凝土拌合前,用冷水冲刷碎石料,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在混凝土泵送时,施工单位可在泵管中缠绕草袋,并向草袋中喷洒冷水,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同时,施工单位可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模板中设置冷却水管和传感器,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测量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在内外温差超过25℃时,向冷却水管中通冷水,利用传热作用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缩小温差,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在养护阶段,养护人员需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设置补水软管,软管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盖一层保温草帘。补水软管每隔100mm的位置开设一个5mm的小孔,定期向补水软管中注水,实现保温保湿的养护目的。保温可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热量散失,产生干裂裂缝;保湿可避免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出现贯穿性裂缝。
3.6 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控制约束力
若想有效防止地基变形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现象,应要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拉力的材料选取对抗拉强度具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在选取抗拉材料时,应要注重选择金属纤维、有机纤维等强度性较高的材料,在实际房屋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合理添加金属纤、有机纤维等材料,从而大大增加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效果[3]。
4 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程量较大,若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痕,则较易对整体施工的质量及安全受到很大影响,而通过应用多种施工技术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能力,有助于降低裂缝的发生。目前水泥以及混凝土仍是我们需求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在我国,每年在混凝土产业中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混凝土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加大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制定行业共同认可的施工和质量标准,加大对施工质量和管理意识的强化力度,倡导一种由政府、龙头行业、以及科研高校、施工单位联合创新开发的发展模式,是大体积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建筑的快速发展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受到更多的青睐与应用,介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在施工中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控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能够从施工配比、搅拌、浇筑、振捣、养护等多个环节入手,做好技术质量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提升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乔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风,2017(19):167.
[2]张海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门窗,2016(10):77-78.
[3]张民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