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着力点的思考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2期 作者:杨玺

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着力点的思考

杨玺

贵州商学院,贵州•贵阳 550014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已发生了很大转变。思想政治作为新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论文结合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Absrt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the work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a lo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eds more atten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o a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 personnel.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着力点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work; focus

1 引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所开展的与思政课内容相关联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于思政课教学过程整体之中,两者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有所区别。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性课程的作用,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滋有味。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

2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2.1 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僵化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多以自上而下传达文件与要求为主,在体制机制方面和措施上缺少全局的统筹安排,割裂了各级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这就容易造成职责不明晰,分工不明确,各部门被动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任务,而缺乏协同合作的管理思维与思政教育管理的主动性,人文管理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缺失。

2.2 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

课堂互动是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拉进师生距离的基本方式。沉闷而呆板无趣是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的“常态”,课上睡觉、逃课、课上打游戏等不良学习行为成为很多学生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而教师对学生这些听课行为视而不见让学生更加肆无忌惮,思政教育逐渐沦为一种形式,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负担。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都安于现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未能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2.3 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第一,“重要性”地位未能落实,资金支持不到位。高校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起步较晚,因此,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以支持其学科研究的深入与创新。事实却是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科研基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培训上的资金投入都处于劣势,难以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第二,“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责任落实不到位。高校党委在思政教育中应进一步担当主体责任,并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部署;各科教师要更好地认识到“一岗双责”的重要性,既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又承担起自身的“立德树人”职责;辅导员则应凭借自身具有的角色优势,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育人工作;学校其他各部门则应各司其职,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2.4 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管理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大多进行协调的统一与部署,以分工责任制为核心,开展办学及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自为政,无论是横向协作,还是纵向衔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思想教育工作只能“孤军奋战”,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另外,思政部门与行政部门相比,教学资源占有率较低,很难调配并使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不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阻碍,致使思政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法发挥自身的利用价值[1]

3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3.1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高职院校要想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必须构建全新的格局与体系,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强化联系与沟通,共同为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助力。例如,人事组织部门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年度总考核指标当中,严肃检查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及思政教育发展大环境为基础,创建全新的评聘标准,考核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在全校管理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贯穿思政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摆脱“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真正达成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3.2 优化新闻宣传工作环境

要规范优化宣传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宣传管理、阵地监管等制度规范。强化课堂教学的管理,严把课堂教学政治关、质量关,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积极健康。要加强网络规范化管理,构建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及时分析研判舆情信息。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高校重要事项和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功能,做好思想武装,有效凝聚共识[2]

3.3 改革教学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必须要体现出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同时,还要将其引入到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强大。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思政教师大胆创新,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为目的,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要求思政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各有特点,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慕课与微课相比,慕课平台上的资源更全面、更细致,适合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依赖。而微课更短小精悍,适合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可以节省学生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属于一种“快餐”资源。课堂互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翻转课堂对于增强课堂互动的效果非常显著。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前者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效果。

3.4 加大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推广力度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智能化的普及度增大,我们应该就及时地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并且就学校教育管理的机制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想实现教育管理工作,只是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整理相关资料,从而进一步地制定一定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学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思政教学的核心在于决定组织目标及借助组织的技术、结构来进行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也是对学生思想理论分析体系的教学。虽然高校学生思政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效果,但还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活动的推广力度。同时,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案,主要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为高校的资源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内容可以以现代大思政视野教育目标为主,如通过加强对中国梦相关理念的宣传,组织学生在合适的时间段通过平台学习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一股精神力量,让学生积极探讨这一相关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发展的一些趋势和重大转变进行相关的辅导,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当前面对的一些机遇还有挑战[3]

3.5 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就是考核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包括态度如何、参与状况、体验程度、组织纪律等,这些占考核成绩的主要部分。二是结果考核,就是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大学生所形成的自身感悟性成果,如实践教学报告、体会、建议、意见等,这里重点考查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的情况。三是阶段性成长进步考核,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统一起来,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思想道德品德和政治素质方面的成长情况,如要求进步情况、参加公益性活动情况、参加志愿服务献爱心情况等,重点看进步和增量。

4 结语

总而言之,思政课对高校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正确观念的树立等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大高校的思政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质量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对现今思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8(3):90-93.

[2]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7):113-117.

[3]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