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及实践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摘要】新经济时代,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合当前“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基于此,论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具体的课程实践之路。
【Abstract】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he computer basis has become a necessary skill for the social talents. Integrating the current "internet +"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actively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help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tudent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way of course practice.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
【Keywords】internet; computer; basic course; practical course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时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信息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建设者。国家正大力推动“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改,以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在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还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2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2.1 教学内容单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但如果相关教学工作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切合实际的提高和改变,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因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步伐,就会导致相关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无法进行切合实际的提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也就不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合理的接轨。
2.2 学科性过于严重
随着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引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科化表现的比较明显。学科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按照学科性进行知识的传授,应用统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这种传统的模式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模式,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随着科技的速发展,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多个学科交叉的现象,对计算机课程开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能够摆脱课程本身的束缚,尽可能地消除学科化存在的问题,设置更加完善的课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2.3 专业课程设置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维护、安装调试等技术岗位,学校应该展开针对性培养,以实际的应用为主。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用专业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相似,没有突出性的特点。高职3年中,第1年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训课程较少,第2年偏重理论课程与实训同时进行,第3年主要是实训课。高职学生在第3年中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企业定岗实习和找工作,任务分配比较多,学生实训时不会全身心投入,最后导致动手能力差,实践性不强,就业也会相应出现问题,因此,课程分配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不光要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还要学习一些大学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如毛概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学生兴趣一般,以应付考试为主,在整个大一都要学习,抽走学生大量的时间。
2.4 课程设置不当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专业课主要是基础、语言、数据库等方面,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之外,但是具体实践应用性不强,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仅仅会一些最为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但是相对缺乏编程实践能力,计算机方面所表现的优势明显不足[1]。
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策略
3.1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高级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互联网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中。高职院校作为输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源头,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供需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育课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高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的现象,部分教学知识甚至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教师应当对课本内容进行调整,精简、优化烦琐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知识,同时,应当结合行业最新发展动向补充应用前景广阔的新知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
3.2 设置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注重设置具有差异性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在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影响下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在个性化的需求。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其提升,高职计算机的生源一般是来自不同地区,由于受到地域教学水平不同的影响,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水平肯定也存在一定从的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只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学生需求不能满足,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则是存在学习困难。“互联网+”模式下应用差异化教学模式能够改善这种现状,在互联网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得自身能够得到发展[2]。
3.3 慕课与微课等新教育形式的应用
慕课是指“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端口进行免费的学习。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利用慕课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很多传统网络课程中的不足,通过慕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视频资源、文本材料以及在线答疑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交流学习体验,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发送文件或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通知上课时间,并告知需要准备的物品,而且可以将学习公告发布在公告平台上。计算机微课教学在高职学校网络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一,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二,微课视频不仅包括授课教师自己录制的视频,同样还有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视频,有些学生对于某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不感兴趣,但会对另一个教师的教学模式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推荐微课视频时可以找不同风格的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由于微课视频的内容比较少,人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研发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以微课内容必须是教师熟悉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说,应该做好相关的建设,对于一些知识储备量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考核,并且要确保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当前时代的计算机教学程度,针对当前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进行相应的建设。而且,要聘请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进行一些经典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观摩这些操作得到相应的启发,能够从中获益。当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于一些学生擅长的领域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个性化发展[3]。
3.5 加强实训教学
高职实训要与课程同步进行,针对不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训应该分步骤进行,不能笼统地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实训可以按照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专业课程能力、专业实践综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开展,基本动手能力安排在大一的前半年进行,主要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中的基本操作进行上机练习,教师按照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打分;基本专业能力可以安排在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上半年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让学生将某一阶段的课程知识点进行串联,培养学生的以后处理问题的实践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在大二结束或者大三全年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以后工作后的实践能力,将岗位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实训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计算机应用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适应岗位要求,更好地就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看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优势,明确教学目标,革新教学内容;引入项目教学法,丰富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当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亚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06):89-90.
[2]冯娜,张帅.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7,19(13):136.
[3]陈健.“互联网+”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