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素质培养与声乐学习的关系
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被提上新的日程。儿童声乐学习中加强音乐素质培养,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基础保障。论文对儿童音乐素质培养与声乐学习两方面展开探讨,希望通过论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put on a new agenda. It is not only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he basic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music quality in children’s vocal music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of children’s music quality and vocal music learning,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relevant educators.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素质;素质培养;声乐学习
【Keywords】children’s music; music quality; quality training; vocal music learning 1 引言
对于少儿声乐教学工作而言,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关教师就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弥补传统少儿声乐教学的弊端,提高少儿参与声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使其声乐学习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对当下少儿声乐教学中所采用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很有必要。
2 声乐教学相关概述
2.1 声乐学习的内涵
声乐理论是国内外众多歌唱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声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与经验。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征,是学习技巧的依据,认真学习不仅能丰富自身的声乐知识储备,而且能提高自身的声乐素养,对演唱作品起着指导性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树立正确的歌唱声音概念,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对声音的准确分辨能力。在内容上,要扎实掌握人体歌唱器官及其作用、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发声原理,歌唱的呼吸方法、歌唱的共鸣、歌唱的语言、歌唱的艺术表现(二度创作)、歌唱的心理(学习心理、怯场心理等)、歌唱的表演(形体语言与台风等)。各个时期、各种题材、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的优秀声乐作品。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声乐作品。积极了解国内优秀声乐作品,不仅能显著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开阔视野,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一副好嗓子与一双敏锐的耳朵,能够流畅歌唱声乐作品与鉴赏声乐作品。好嗓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保障,科学用嗓,就必须科学运用歌唱气息,学习科学发音。要将技巧与感情结合起来,运用各种音乐的表情手段(速度、力度、音色等)表达歌曲,自信、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敏锐的听力也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或同学歌唱的声音正确与否进行鉴别,以便有针对性、有目地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1]。
2.2 儿童音乐素质培养与声乐学习的关系
声乐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依托人的嗓音完成表演,所以对人嗓音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表现声乐乐曲时,准确的节奏和音阶、浑然天成的嗓音、高超的唱歌技巧都是声乐的基础要求。然而,声乐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其艺术需求也必定追寻人类最原始、最本源的东西,即情感。因此,只有嗓音来表现声乐,只是空有其表的空壳,没有情感的充盈必定是一场失败的声乐表演。表现出声乐乐曲的情感,激起聆听者的共鸣,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必须运用声乐审美能力,通过表演者领悟情感、体会情感、再现情感、创造情感,从而将能够引起聆听者共鸣的情感融入声乐中,与表演者嗓音高度融合。所以声乐审美能力决定了表演者对声乐情感的领悟和创造,要培养声乐情感就必须要提高声乐的审美能力。提高声乐审美能力是培养声乐情感的前提并且必要的条件[2]。
3 传统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传统少儿声乐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与少儿的年龄特征等不符合,所以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使其出现逆反心理,进而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3.2 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向学生传递声乐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进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在目前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十分不利。
3.3 对教学主体的目标要求不符合当前主体的条件
在一些童声声乐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儿童的声乐能力而盲目加大训练任务,对童声声乐基础进行拔高,但是这样是违背儿童当前自身能力的。儿童由于此时的认知能力还不能很快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声乐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培养,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童声声乐教学。
4 儿童音乐素质培养与声乐学习的提升策略
4.1 鉴赏声乐乐曲,积累审美的基础
在鉴赏音乐中,能够积累乐曲知识的基础,也能为表演者内心的审美标准做审美积累。声乐乐曲众多,如何正确地鉴赏声乐乐曲,以下是鉴赏声乐的两个重点:首先,要从宽度和广度提高审美能力。“博览群书”是古人学习诗词歌赋的学习方式,只有阅览了足够宽和广的书籍,才能“满腹诗华篇章”,将万千书卷全部纳入自己的脑海,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声乐乐曲鉴赏同古人学习知识一样,只有鉴赏过足够宽和足够广的乐曲,体会了许多完全不同的乐曲和作曲者的情感,从不同流派、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声乐作品中体会到声乐的博学,从而全方面积累到审美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审美基础,才能丰富演唱者的情感,帮助其掌握到表演乐曲的情感精髓,将乐曲情感与内心情感高度融合,成就一次触动人心的声乐表演。其次,在鉴赏作品时,要注重作品的质量和内涵。虽然鉴赏的基数大对审美基础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对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却还是要通过高质量的声乐作品。高质量的声乐作品能够提高演唱者内在的审美基准,富有内涵的声乐作品才能引起演唱者的思考行为。所以,在鉴赏高质量和有内涵的作品时,学习者不能只单纯地听,而是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地了解,从而结合乐曲的旋律和歌词领悟到乐曲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作曲者的深层情感,从而丰富学习者自身的乐曲知识,能够为日后的声乐表演提供高水平的审美能力[3]。
4.2 集体与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集体授课模式也可称之为声乐理论大课,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少儿对自身的发声器官构造及发声功能、唱歌时喉头所处位置等进行充分把握,并合理调整唱歌时的呼吸,争取在歌唱时能够做到吐字清晰、音色圆润,这样少儿才能对声乐基础知识做到全面掌握,进而为后续的实践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集体授课模式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不够的。相关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一对一教学,以便让少儿能够全面了解声乐系统,掌握相应的发声技巧,进而提高自身的声乐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先按照集体发声训练模式进行授课,让少儿能够在这一环节中对声乐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练习方法做到全面掌握。然后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少儿自身差异,在集体练习中穿插一对一练习,并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幼儿的声乐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进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4.3 结合生活分析
艺术是从生活中得来的,生活造就了艺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同样如此,这所展现的就是现实生活。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演唱好自己所选择的声乐作品,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艺术气息,全面仔细地观察生活当中存在的细枝末节,同时,还需要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融入一些生活体会。换句话说,艺术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再现,而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声乐演唱人员需要对专业技巧加强培养,并且具备发现美的能力,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声乐作品所具备的魅力,并使其升华,在面部表情的展现下传达。
4.4 融入情感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演唱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表演习惯,以此提高学生演唱质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情感融入其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情感融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儿童歌曲演唱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与教师互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音乐素养与声乐教育的融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旺梅.童声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名师在线,2017(12):69-70.
[2]赵安琪.儿童声乐教学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
[3]涂晓玲.儿童声乐教学的几点新想法[J].影剧新作,2016(0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