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1期 作者:李彦斌,郝涛

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李彦斌,郝涛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 咸宁 437100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迅速,民族地方院校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职责,应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能够将这一项目与高校体育联合起来。鉴于此,论文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ir rol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national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ombine this project with college sport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

Key words: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national sports

1 引言

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开展不足的问题,即使国家格外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将其列入高校教育学科中,并且不少高校都专门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是因为西方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部分高校不太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一方面不少高校未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基础教育范畴中,另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与研究不够全面,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传统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结合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显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第一,传统民族体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体育运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运动形式。有些运动是用来强健身体,如武术、太极、跳绳等;有些在聚会中愉悦身心,如秧歌、木兰扇、拔河等;有些竞技类的,如赛马、射弩、摔跤等。这些运动由最开始适应劳动生产而慢慢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体育形势,这一点方便学生们了解体育的起源,领悟体育的文化内涵。多样的种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第二,民族性、地域性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受地域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会因为生活的地域不同而不同,高山地区以力量方面居多,平原地区则以技术行为主;内陆地区多赛马、骑射,长江流域则有赛龙舟[1]。第三,修身养性与竞技娱乐并重。传统的民族体育不似苏式、欧式体育那样主要追求竞争和刺激,很多体育项目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创设,长期锻炼还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比如传统的太极、气功等,都是注重这些方面的运动。一些竞技类项目多是在宴会、晚会等娱乐场所中进行,以观赏性为主。从这一特点上看,传统的民族体育更适合用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3 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3.1 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这门学科目前已在大部分医药类大学以及体育专业学院开设,部分学校已经将民族传统养生作为选修课进行推广,推广的体育养生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仅局限于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部分功法练习上。只有专业体育学院和医药类大学中会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涉及,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真正内涵和价值,也不能够满足高校中学生对于民族传统养生知识的需求,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老师能力不同,其所讲述的内容和专业性都有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专业教材,最后学生学会的也仅仅是几套功法动作[2]

3.2 缺少学习传统民族体育的氛围

传统民族体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因其自身的健身特性,使得经常练习和学习的都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像打太极、舞剑、木兰扇、秧歌等,都是老年人在做,这也会给高校的在校生一种误解,以为这些运动只适合老年人。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媒体对现代体育各项盛会的宣传造势及对体育明星的推崇,造成传统民族体育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4 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4.1 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是关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方院校的生存地位要远远高于非民族地方院校,这是毋庸置疑的。实践中反映了民院顶层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不强的问题。如果对于本届民运会的认识,不是停留在单纯认识体育比赛活动的意义上,而是站在对有史以来的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的高度上,来加以理解、认识和重视,那么,可以初步达到接地气、惠民生,了解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文化,拓展就业门路、挖掘办学思路的目的。民族文化扎根在民族地区的土壤里,不能被动接受,只能主动出击,从而汇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潮流中,学校人文教育的集体意识才能有所提高,整体面貌才能有所改变。总之,明确民族地方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任选课与民运会的依存关系,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院校中的应有地位是关键。

4.2 发挥健身功能作用,保持原生态本色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等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诸如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等道德理念和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方式,是我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随着健康中国的建设,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净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剔除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渣滓,在保留一定的宗教祭祀特定历史文化价值之外,积极改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之具有教育、健身和娱乐功能,符合社会现代体育健身功能和需求,提升人们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审美观。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必须坚守本土化原则,保持原生态本色,基于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尽量保护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内部的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之间应相互借鉴,学习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秀之处,树立全球发展战略眼光,汲取和积极学习国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原生态机制,基于国内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条件,打造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4.3 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专业的建设及加大相关研究

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便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作为其子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同其一样发展并不完善,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多数高校民族体育养生专业学生没有较为专业和系统化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老旧,教材改变速度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要求。师资方面仅有少数医学类和体育专业学院有专业教师队伍,更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课程多为武术老师兼任,相关中国传统养生及中医等知识十分欠缺,任课老师很难讲出所以然,总体来讲该课程并不被高校重视。现阶段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专业应从学科的科学原理、理论支撑依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及学科评估体系等着手进行学科体系建设,加大对相关老师业务能力的培养[3]

4.4 高校应当激发学生参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把学生开发作为传承的主体,充分发动学生的力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学校首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让学生提升此方面的使命感,积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大学生真正地“懂”传统文化,愿意积极去“学”传统文化,主动去“传承”传统文化。其次,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创建相应的社团组织,例如武术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毽球社团等,并给予社团相应的政策及经费支持,鼓励相关社团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吸收传统体育爱好者进入社团,让更多学生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再有,积极鼓励学生组织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例如组织武术比赛、拔河比赛、毽球比赛等,通过比赛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5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明显的问题。成就方面,不仅增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改变着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认知,还为我国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着不竭动力。但随着国际化传播的深入发展,其表现出的问题也逐步增多,不论是传播主体、传播理念,还是传播内容,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建构出更为高效的传播方式,进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楠,地里术热提·阿不都卡的尔,孙健.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北京体育人学学报,2017(2):123-127.

[2]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13-117.

[3]梁晓明.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意义[J].体育时空,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