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吉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江西省吉水县文化馆 , 江西 · 吉水 331600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两大领域的并集,是两大领域在融合发展中产生的新产业和新模式。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共性,有效整合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职能,全面提升区域文化旅游供给能力、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所有活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Abstract:Cultural tourism i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it is a new industry and a new model produced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field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monness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function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departm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upply capacity, serv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It is a new goal and task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Keywords: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1 引言
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谋求旅游发展思路,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2 吉水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东山景区森林公园面积约30km2,主峰海拨891m,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8℃,被誉为“江南小庐山”。集避暑度假、观光旅游、会议休闲于一体,主要景点有岩前庵、舍身岩、观音洞、还魂谷、东华云河、金龟探海等。位于阜田北7.5km处的石莲洞,在万华山南麓,座西北,朝东南,东西长150m,南北长140m,占地2.1万m2,该洞怪石奇立,风景优美。内有大小洞八、九处,最大的洞叫“佛庐”,洞口上刻有“石莲洞”字样,洞内可容纳百余人。石莲洞是由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罗洪先开发。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盘谷镇谷村人,明代嘉靖八年状元,公元1546年罗洪先违逆权相,辞官归里,隐居石莲洞后,心静如水,心态恬然。杨万里故里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桥镇湴塘村,这里文物古迹较多,现保存古建筑120多处,杨万里墓,杨万里著作木刻板、南溪桥、御书楼等均保存完好。2016年开始在吉水县城又建了一个杨万里公园,占地634亩,以杨万里文化和森林休闲为主题,园内有杨万里大型雕像,是市民健身、散步、休闲、学习的好去处。燕坊古村位于金滩镇南偏西7km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km2,是一个明清赣派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现有明清赣派建筑160余处,包括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还有古樟、古枫等。2016年荣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6月5日获全国最美古村落。江西历史文化名村仁和店村,生态优美,古建奇特,坐西朝东,前面开阔的稻田,后面山势耸峙且有樟树、枫树、桐树等树林,左侧为曾氏宗祠且有小河缓流,右侧与燕坊古村相望,形成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省级3A村旅游点卧虎岭,地处金樟大道旁,有休闲娱乐的演绎广场,牛圩公园、公交小公园、宗祠小公园,有供游客观赏的荷花观光栈、村史馆和莲子愽物馆,还有千亩莲虾共作基地,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品尝美食的好去处。吉水古城墙从唐朝乾符年间开始修筑,千百年来,几度兴废,几经沧桑,仍屹立在赣江之滨,夕辉斜末中,显示出生命的苍劲和沉郁的美感。2009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为了提高县城防洪标准,吉水县在古城墙所在的县城赣江沿线修建防洪路堤结合工程,并投资5千万对现存的古城墙、瓮城等进行修复,新建的吉阳大桥与吉洲区对接融入,文峰大桥与青原区融入,而古城墙又连接着这两座大桥,使得“两江三岸”的框架基本形成,从而完善了吉水县与吉安中心城区,东西干线双向融城,成为吉水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2018年3月古城墙列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墨谭桃花岛位于吉水城南效区赣江河道中央,是礁河滩型生态观光果园。2019年3月10日,墨潭桃花岛景区举行游客服务中心揭牌仪式。桃花岛作为赣江墨潭风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吉水旅游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此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吉水对外吸引游客的一张崭新名片。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进士文化园,既有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弘,重廊阁楼,巍峨高耸,又有江南园林的柔美,如诗如画,曲径通幽,宛如天开,惟妙惟肖,整个园区凸显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科举文化,是以进士文化为主题的古典园林。
3 多处红色旅游景点
毛泽东祖籍游览园位于八都镇105国道旁,占地约1.34km2,由红色爱国基地、龙城少数民族村、游乐区、休闲度假区等四大功能区组成。毛泽东木口村、大桥村、东塘村调查三大旧址,一起被列为吉水县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南镇在革命战争年代,属于苏区,是公略县县址所在地,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曾山等革命先列的足迹,有公略县旧址尊德堂,毛主席下榻的怀德堂和党员干部开大会的西堡祠等。
近年来,吉水县积极谋求旅游发展思路,加快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跨江融城已成格局,桃花岛、吉水进士文化园、古城墙、杨万里公园、燕坊、卧虎岭等中心旅游点已串连组合在一起。由于吉水县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存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竟争力不强等问题。一是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优势发挥不够。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环境亟需改善。三是文化艺术展示基地不完善,民俗文化展示不力。四是旅游市场体系不完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六是红色旅游与弘扬爱文化融合不够。
4 促进吉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为使全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文、区位、交通等优势,以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按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作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在以下方面做些工作。
4.1 立足乡村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深入发掘民俗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金滩镇以燕坊古村为核心,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大金樟大道沿线农家乐建设,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乌江镇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为重点,着力打造体现邹元标文化风情的农家乐,推动旅游业向餐饮、文化交流转变,并将枫坪万亩油菜种植基地纳入观光旅游线路中,打造季节性定期的观光旅游。文峰镇以低坪、芦下村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整合力量,引导群众发展农家园,将特色农家饭、乡村观光、乡村小旅馆结合起来,使农家园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同时全力做好文峰上下老街景点的开发工作。
4.2 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突出文化元素
树立“文化兴旅”理念,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既要重视旅游业管理者的培训,又要加强对导游、景区讲解员、旅游车驾驶员和宾馆饭店服务员等的培训,使所有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文化的实践者、体现者和示范者,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向,体现吉水人民纯朴本真、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品质。同时要打造一支能演会舞的队伍,以歌舞为载体,表现吉水的民俗风情,展现吉水的文化底蕴,成为宣传吉水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4.3 加强古村镇旅游文化建设,展现古村镇文化底蕴
对于那些有丰富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镇,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和合理开发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比如盘谷镇,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乡镇,拥有千年古村、江西第一大自然村的谷村,全村历史上共有68名进士,被誉为“全国科举文化第一自然村”,谷村李氏是唐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后代,晟公子李宪是江西李氏始祖之一,子孙在全国有一百多万人,谷村开基祖李唐子孙后裔分布全国各地。对此镇的旅游文化发展,以开展观光、民俗风情、驿站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促进村镇发展和旅游文化相互融合发展。
4.4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按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把旅游各项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吉水县游客服务接待水平和能力。建立景区解读系统,设立灵活多样、美观大方的解读标识,方便游客了解景区造型意义和文化内涵。完善县内旅游网路体系,加快各景区与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线路合理布局。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主要交通线路设立旅游标识,充实规范通往景区的交通引导标识。
4.5 做好红色旅游,弘扬爱国文化
在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历史景点,是开展爰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八都、水南、白沙、螺田等乡镇要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场所,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紧紧抓住县内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恢复历史遗址,塑造大型雕塑,建立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发扬红色旅游,弘扬爱国文化,彰显革命老区精神,展示吉水时代风貌,让更多的旅客了解吉水红色文化,宣传吉水红色文化。
4.6 举办民俗表演节,开发民间工艺品,展现吉水文化旅游的价值
积极响应十九大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每年度举办一次民俗表演节,其内容包括釆茶戏、歌舞、枫江的铁脚戏、金滩的花灯舞、白沙的喊船和游神、金滩的剪纸等传统保护项目。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将地方土特产、工艺美术品、文学艺术作品、文艺表演项目等转化为旅游产品。通过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吸收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参加、旅行社等以入股方式,在游客集散中心区,县城各大文化广场,宾馆等地建设初具规模的民间工艺品展示中心,以推动吉水民间工艺品的研发和旅游文化产品的迅速成长。
4.7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组织教育、文化、广电新闻、旅游等部门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各乡镇、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广开客源渠道。有计划地邀请旅游组织、旅行社、记者来吉水考察釆访,宣传吉水丰富的旅游产品,举办一些旅游交易会和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对外宣传,着力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宣传平台,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把各级各类活动和相关的信息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进行推介和宣传,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
4.8 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围绕提高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文化旅游企业奖励补助,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具体意见,通过政策支持,引领全县旅游业发展。增加政府对旅游开发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旅游招商的作用,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吸引域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兴办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项目。
推进吉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则融”,找准文化旅游工作的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旅游工作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吉水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