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基于“ 互联网 +”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新思考

2020-05-13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19年11期 作者:刘文军

基于“ 互联网 +”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新思考

刘文军

公安县文化馆, 湖北 · 荆州 434300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下,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为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保障。论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展开探讨。

Abstract:U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culture library in China has also achieved good results, which lays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al service work of the cultural library. The paper takes the internet as the background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ulture library.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文化馆;数字建设

Key words: internet; digitization; cultural center; digital construction

1 引言

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群众文化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在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西部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馆如何在新时代时期开展数字化建设、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数字化文化馆

数字文化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群众文化资源、提供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管理文化馆业务的数字化服务系统和互动体验空间。数字化具有系统化、开放化、双向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一是记忆与保存更加永久化:数字化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转化为数据,存储在高科技化的媒介上,能够保存数百年,数据可以无限制地被拷贝保留。尤其是“云”空间的出现更加方便了信息的保留和使用。二是传承与普及更加广泛化:数字化方便的记忆与保存功能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普及群众艺术意义重大,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受众群体的限制,借助智能媒体手段使传承和传播范围更广。三是创新与发展更加便捷化:通过数字化文化馆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既可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单向吸收,还可以数字化的平台通过问卷调查、材料搜集、数据分析的方式实现群众对文化馆服务者的信息反馈,对于群众文化作品的创新更加集思广益,推陈出新[1]

3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文化馆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部分县(区)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仍以传统服务形式为主,服务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特别是很多地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编制不到位,以兼职为主,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专业人才匮乏,人员老龄化等现象较为突出,公共文化阵地被利用得很少,导致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老百姓享受不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3.2 传播渠道有限

文化馆的传统传播渠道仅限官方网站,几乎处于Web 1.0的状态。每天都关注官网的人相对有限,所以传播范围有限,并且人群相对固定,没有真正地起到覆盖全城大众的作用,且一般文化馆官方网站只有通知信息的功能,大众并没有畅通、方便的反馈渠道,就没有办法将意见反馈形成数据统计,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3.3 主体不一,协调困难

在现实中,街道文化站之间与县级文化馆之间较为独立,两者的交流并不紧密,只停留于业务指导层面,很多乡镇文化站的财政资金和人事管理、行政职能管辖都只属于该级政府,县级馆和各乡镇文化站普遍性被认为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造成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的建设主体不一,导致各级部门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无法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设数字化。

3.4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同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数字化建设起步晚,意识不强。目前,文化馆业务人员主要来自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文学、理论研究、非遗(或其他)等专业,仍然以艺术门类的专业干部为主,缺乏掌握数字化、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数字化技术更新较快,欠发达地区招引的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信息化发展需要,提供不了相应的发展平台,导致留不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人才队伍基础薄弱,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2]

4 数字文化馆建设服务

4.1 转变思想认识是基础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满足这需求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还是各个担负着群众文化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社会团体的重要任务。文化馆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的重要机构,承担的任务和使命越来越重要,对于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人们必须要转变之前传统的思想认识,认清新时代赋予文化馆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正确对待文化馆的职能定位,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4.2 强化文化馆网络资源建设

实现文化馆资源数字化必须经过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基于标准化技术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结合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服务网络,资源建设要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内容,统一标准,突出地方特色,并围绕文化馆业务工作进行数字文化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素材化,以推出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和汇总功能的使用深度挖掘需要的服务和内容。此外,配备数字化设施设备,引用人脸识别、安防监控、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文化云”平台,具备信息发布和处理、网上咨询和预约、文艺展示和欣赏、在线阅读和学习、远程辅导、文化体验和互动、虚拟展馆、自助服务等功能。

4.3 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一是深入挖掘并整合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群众的被动参与到“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互动、我要评论”的转变;二是打通与国家支撑平台资源对接通道,实现资源互联互通,选取高水准的国家级文化数字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同时将特色文化融入国家数字文化平台中,加快了地方文化宣传推广;三是完成市级与区县平台互联互通工作,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让“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展示中心,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中心和体验互动中心。

4.4 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政府文化主管机构应当积极致力于对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唯有这样,方才能够依托品牌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让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品质得到不断升级。在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当中,政府文化主管机构应当秉承打造精品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并对社会公众对于当前一个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做到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以便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为后续的群众文化品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也确保后续的工作决策是科学的而非盲目的[3]

4.5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人才除了会使用简单的智能手机、电脑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媒介的操作外,还要熟悉专业的数字化设备的运营、管理、维护、更新;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指导群众会使用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数字化大屏的使用与操作,让群众感受到数字化文化馆带来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方便性和舒适性。除此之外,数字化人才还要不断关注数字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数字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及时把握数字化的信息动态,丰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加强文化馆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建设新时代数字化文化馆打好人才基础。

5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文化馆为社会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模式,以更加灵活、便捷和生动的形式提供文化服务。从传统的服务拓展到了线上线下延伸性交流,促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朝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需要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实现文化馆职能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广大社会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岳奕荭.互联网时代让群众文化之光照亮年轻人[J].参花(下),2016(2).

[2]薛薇.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8,229(11):77-81.

[3]田宝荣.让互联网+群众文化成为群众文化新的发展方式[J].大众文艺,2019,453(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