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调查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镇江市居民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公众认知和参与意愿,包括对养老现状、“时间银行”的公众认知度、认可程度、参与意愿和完善建议的调查等。从统筹层次、制度建设、服务优化、宣传推广、观念改变五个角度提出如何完善“时间银行”在我国本土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公众对互助养老的正确认知和参与意愿。在对38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镇江市居民对于互助式的养老服务存在需求且对于“时间银行”理念的认可程度较高,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但在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实践运营的信任程度以及服务的接受意愿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键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认知度;参与度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速加深,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人口占比不断增大,养老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面对不断加重的养老压力,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作为对我国现存的养老服务模式的补充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指把“时间银行”和养老服务挂钩,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存储自己的“时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进行“提取”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后在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以及我国少数城市(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等)落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受到制度层面、组织层面等的限制,“时间银行”的发展并没有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面对养老压力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推动“时间银行”的发展也显得尤为急切。
镇江是江苏省的地级市,在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被列为三线城市。根据镇江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末,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73.24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7.11%,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3.3万人,占比达19.7%,分别高于全省、全国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严重,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镇江的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等发展相对缓慢,且存在着服务项目单一、覆盖率不高、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养老方式可选择性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有不足,“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镇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之下,探究公众对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公众认知和参与意愿,包括对养老现状、公众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度、认可程度、参与意愿和需要改进改善的方面等,有利于引导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助养老,形成代际间的良性循环,降低养老成本,让养老更加有温度;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可以发现目前“时间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讨论,提出完善“时间银行”在我国发展模式的具体建议,为“时间银行”的制度设计与健全提供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镇江市居民为调查对象,探究公众对“时间银行”的认知情况和参与意愿。问卷遵循简明、易懂、避免倾向性的原则设计,主要从公众的养老现状、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度、认可度、参与意愿、服务倾向和发展建议等几个方面设计调查问题。
调查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依托不同平台发放问卷,对于青年群体,多发放网络问卷,对于中老年人,主要发放实体问卷,在2019年4-10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
样本分布
我们的调查对象总共有384人,涵盖镇江市各类人群,样本特征比例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满足本次研究需求。调查对象样本特征分布情况统计见表1。
分类特征 | 分类指标 | 样本数量 | 比例/% |
性别 | 男 | 178 | 46.35 |
女 | 206 | 53.65 | |
年龄 | <18 | 35 | 9.11 |
19-25 | 161 | 41.93 | |
26-45 | 78 | 20.31 | |
46-59 | 65 | 16.93 | |
>60 | 45 | 11.72 | |
职业 | 学生 | 157 | 40.89 |
社会工作者 | 55 | 14.32 | |
公务员 | 12 | 3.13 | |
企业职工 | 70 | 18.23 | |
自由职业 | 49 | 12.76 | |
退休人员 | 41 | 10.68 | |
家庭情况 | 独生子女家庭 | 196 | 51.04 |
多子女家庭 | 188 | 48.96 |
表1 调查对象样本特征分布情况统计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关于养老现状的调查
由于个体生活环境不同,被调查人群对当前养老压力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但选择多集中在5、6、7度压力,214人认为养老情况不满足基本需求(55.73%),其中88人认为存在极大的缺陷(22.92%)。在基于当前状况及未来预估的养老压力0-10度量表上,被调查公众普遍认为养老压力较大,平均压力在5.57度。其中32%的人养老压力来源于经济实力有限,26%的人因为事业繁忙,心有余而力不足,24%的人表示因为是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大,还有14%的人表示需赡养的老人较多,剩余其他原因占4%。
在自己或身边老人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目前绝大多数人还是以家庭养老(71.88%)为主,由子女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个人靠自己积蓄养老居于第二,占比56.77%,住养老院或敬老院(19.27%),靠社会救助、补贴养老(17.19%),依靠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1.46%),志愿养老模式(7.29%)依次排在其后,反映出大部分人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还是趋向于传统的养老模式。
2.2 关于 “时间银行”的认知度调查
在关于是否知道或听说过“时间银行”的问题上,被调查公众中75.26%的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20.05%的人表示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极小部分(4.69%)表示“比较了解”的人主要是依托网络、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传播载体获取信息。
2.3 “时间银行”的认可度调查
在对“时间银行”的相关理念做了简单阐述后,74.48%的人比较认同“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理念,10.68%的人表示一般认同,仅有14.84%的人表示不太认同。在“时间保值”的概念上,52.34%表示认同,34.64%的人认为“希望,但没有办法实现”,13.02%的人表示不认同,觉得没有必要储存。但在谈及“时间银行”的发展潜力上,大部分人认为它的发展潜力一般(62.24%),运作起来难度较大,只有32.03%的人认为发展潜力巨大,还有极少的人认为其无发展前景(5.73%)。当问及所在社区是否需要开展“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时,超过半数的调查公众认为一般需要(55.47%),近3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但也有15.1%的人认为不需要。
图 1 “时间银行”的认可度情况调查
2.4 “时间银行”的参与意愿调查
针对参与意愿的调查主要包括参与帮助老人的志愿服务的意愿、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意愿、退休后(尚有余力时)提供志愿服务的意愿和年老时接受“时间银行”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的意愿四个方面。总体上被调查公众对这四项活动持愿意的态度,但在程度上又有所不同,80.47%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帮助老人的志愿服务,但只有68.75%的人有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意愿,而进入退休期之后但尚有余力提供服务时,这一比例降到了66.67%,愿意接受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的比例只有58.07%。
图 2 “时间银行”的参与意愿调查
2.5“时间银行”的改进改善方面
在被调查者的认知中,“时间银行”被广泛认同为一种公益慈善活动(55.73%),与传统银行不同,“时间银行”经营的是时间而非金钱(36.71%),其理念在于打造一个更和谐美好的社会(47.66%),在未来实践中,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互助平台(46.61%)。但仍有少部分人认为“时间银行”就是一种口号形式,不太现实(25.52%),只是打着互相帮助的招牌,并不做实事(18.75%)。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时间银行”服务不仅仅拘泥于医疗护理(72.66%)、家常事务(49.48%)、便民维修服务(56.25%)等方面,他们也关注陪伴、文体活动等精神服务方面(61.20%),这一要素仅次于医疗护理,居于第二位。
3 结论
通过上述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居民的现场随机,得出如下结论。
3.1 公众的养老成本高,社会养老压力相对较大,对于互助式的养老服务存在需求。
中国目前实行三种比较成熟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民生服务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对养老者及其子女经济要求较高,很难适用于城镇“三无”老年人和农村“五保户”;而完善的、持续的基层社区民生服务系统则对政府支出、财力方面造成巨大负担。“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虽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管理和运营,但不需要养老服务接受者支付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养老的负担,并且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时间银行”运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补助和街道的公益基金,且经过测算,通过“时间银行”开展互助养老服务,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适应当前老龄化的发展现状。
3.2 公众对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度不高,知晓渠道较为狭窄。
截至调查结束前,被调查地区尚未开展时间银行相关服务,只有少部分公众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介手段简单听说过“时间银行”概念。根据南京市某社区居民对时间银行认知度的调查,即使是开展了“时间银行”并正常运营的小区,也存在居民对于时间银行“只闻其名,不知其实”的现象。
3.3 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理念的认可程度较高,但对于实践运营仍不太有信心。
尽管大多数被调查者之前未听说过“时间银行”,但在了解了其理念和运行方式后,大部分人表示了支持和认可,并希望能够储存自己的可支配空闲时间,实现时间的保值。但同时也对“时间银行”的可行性产生怀疑,认为其没有办法真正实现,反映出公众对“时间银行”有好奇心、也给与认可,但仍旧缺乏了解,比较悲观。
3.4 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期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养老服务有着更高质量的需求,要求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与之相匹配。而现有可选的养老服务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形成对老年人的长期吸引力,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适配性。同时,在服务的质量上,由于参与人员的社会普遍性,在专业化水平上远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需要注重服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3.5 在志愿服务供给方面,公众倾向于提供志愿服务,但对接受服务存在一定抵触心理。
由于部分公众对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的不信任,以及志愿者自身本着“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来提供养老服务而不求回报,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接受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给与重视,对于接受服务的抵触心理在参与“时间银行”的行为中会体现为部分用户“只存储而不提取”,使得“银行”的交易过程中缺乏“交换”的重要环节,从而阻碍“时间银行”运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 建议
4.1 推动“时间银行”区域联盟建立,实现服务“跨区同享”。
加强“时间银行”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联系性,参考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并借鉴其运转模式,制定可流通的“单位货币”标准,让时间通过银行实现“存储”与“兑换”,联网记录,使得每一位志愿者服务时间得到合理的管理。同时,针对区域性“时间银行”货币无法实现流通的情况,应推动更大范围内的联盟,实现“跨区同享”,使存储时间的区域与享受服务的区域无需相同成为普遍现象。
4.2 形成多元化的时间货币兑换机制,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目前的兑换模式仍然过于单一,在时间货币的兑换上,应当因地制宜,依照地区文化特色形成多元的时间货币的兑换机制,例如,有学者建议推广的南京社区实施的“721”兑换模式(服务时间的70%兑换为服务,20%兑换为鸡蛋粮油等实物等价物,另外10%兑换为12元/小时的现金奖励),既结合了实际情况,在运行中也得到了参与者的肯定。其他地区可借鉴南京已有的兑换模式,并加以改动,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兑换机制,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4.3 推广时以案例推广和实际体验为主,多渠道推广。
“时间银行”的建立需要以社区为基点,宣传时借助已有的社区统计资料,对老年人进行联系邀请,让想参与“时间交易”的人参与到实践中去,实际体验“时间银行”互助发展模式,提高现实参与感。同时注重结合已有的较为成功案例进行推广,以激发居民的兴趣,提升其信任度。在宣传渠道上,政府、媒体等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通过政府参与带来的权威性提升公众信任感,媒体持久广泛积极宣传推高全民认知度,营造全民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氛围和社区环境。
4.4 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重专业化队伍的培养,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或组织志愿者去合作医疗机构参观学习,以提高志愿者的知识技能与服务水平,尤其是在有关老年人心理、生理及急救服务方面要进行统一的培训。可以注重对退休人员和家庭主妇的吸纳和培训,在每个站点形成2-3人的常规化、规范化、专业化服务培训师的团队,指导志愿者的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供给服务的质量。同时,在普遍设置的便民服务、外出代办、医疗保健、精神陪伴等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扩充“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可选服务项目。可以设计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特色活动,提升用户的持续关注度和服务的新颖度。
4.5 建立合理的互助观,推动互助养老文化的代际传承。
“时间银行”在制度设计上是互助养老模式,而非单纯的义工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活动,强调的是“无私奉献”;而“时间银行”有“存储”有“提取”,并不是单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献爱心。互助养老旨在打破血缘界限,倡导社会全体共同参与来辅佐家庭养老,减轻社会和机构养老的压力,继而促进社会保障观念的变革。在宣传中要注重强调“时间银行”的“时间交易”功能,帮助民众建立合理正确的互助观,在思想上区别传统义工文化与养老互助文化。只有保持“时间货币”的不断流通,“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才能得到持久广泛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杜甜(1999-),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7批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C230。
参考文献:
[1]黄荷,侯可斌,邱大庆,李楠,赵志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居民认知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03):462-468.
[2]张楚.有关时间银行在中国内地本土化创新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9):5-7+25.
[3]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20(01):68-74.
[4]景军,赵芮.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5,41(04):72-77.
[5]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J].人文杂志,2015(12):111-118.
[6]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19(03):33-41.
[7]陈功,黄国桂.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实践与创新——兼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之新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6):111-120.
[8]许聪. 城市社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9.
[9]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19(0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