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方式初探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鉴于当前素质理论视角,论文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创新方式策略。
Abstract: The music education is a par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rough music teaching, students’ emot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level can be cultivat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quality theor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usic teach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关键词】学前儿童;儿童音乐;创新教育;音乐教育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ren music; innovative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1 学前音乐教育的概念
学前音乐教育,可以定义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把音乐教育当成一门重要的学科开展教学,在尊重学前儿童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学前儿童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向他们传授相关的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巧,培养孩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在开展学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前儿童对音乐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这个基础氛围下,可以让学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成长环境,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音乐对于儿童的发展而言是有益而无害的,音乐可以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强化儿童记忆力、丰富内心的情感等。儿童的艺术智力发展成反U曲线,在后期儿童智力发展中神经系统中认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这就说明了在儿童成长发育的阶段中,有一个音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如何将音乐与儿童大脑发育、儿童感知力、记忆力、情感、意志、联想等各种功能联系起来,如何在儿童学前时期发挥音乐的最大作用,这既是学前音乐教师的困扰,也是全世界教育专家的困扰。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家长功利性强,目标过高
在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把升学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是否好好学习的标准。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在学习上能有好的成绩,经常会忽略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并没有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他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学校为了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
2.2 不重视音乐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在学前儿童教学中,普通幼师认为音乐课堂就是应当培养儿童唱歌跳舞的能力,课堂上,随意播放几首耳熟能详的音乐和儿歌,带着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甚至把学前儿童园当作是家长寄养孩子的地方,这样的学前教育思维是不可取的。学前教育是儿童思维、性格的初始养成阶段,在这其中,音乐教育的作用远不是活跃课堂气氛那么简单,真正的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人格特质等,这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而言,音乐更是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的良药,但这一点却被当下的幼教们所忽略了。
2.3 教学条件问题
现阶段,我国学前音乐教学条件还处于慢慢完善的阶段,尤其在一些地区较为偏远的镇、村级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设备根本达不到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条件标准。音乐教学器材储备不足,学前儿童根本享受不了优质的学前音乐教育;而学前教师往往都是普通职高、大专毕业的学生,其专业技能和传统音乐专业知识有限,自身根本领会不到传统音乐的内涵。他们往往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这种表面上的教学模式将学前音乐教育推向形式化。
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发挥家庭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需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其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前儿童未来发展的基调。家长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能够以民主的方式和学前儿童进行和平的沟通,要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去熏陶学前儿童,提高自身的音乐知识素养来影响学前儿童。此外家长还应该积极联系老师,发挥家教合作的作用,更了解学前儿童在音乐教育过程当中遇见的困难,或者发现学前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天赋,只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够为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3.2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儿童优秀人格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在技能上对儿童有所启发,也不只是为了培养出未来优秀的演奏家和歌唱家,而是将音乐深入孩子的心灵,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儿童的音乐智力,用音乐帮助儿童建立审美直觉,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品质。因为每一个人的音乐天赋不同,音乐智能的表现方式也不同,音乐智能高低水平差异大,音乐欣赏创作表演能力都处于不同层次水平,所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可以在个人基础上最大限度开发儿童的智力,使每个儿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形成特有的音乐感知觉,这应该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应有之义[2]。
3.3 完善教学条件
在优化音乐学前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改善教学条件,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以及调整师资队伍是首要措施。相应领导应对传统音乐的教育予以重视,加大音乐教学器材、设备的购置力度,以培训、专题进修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内在实力,还可以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吸引更优秀、更专业的传统音乐教师到本校任职。
3.4 音乐教学方式多样,吸引学前儿童注意力
学前儿童在成长中,对所有事物都是好奇的,所以如果能够以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就会吸引学前儿童们的注意力,使之了解并且喜欢上这门艺术。比如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因为学前儿童通常都喜欢小游戏。跟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学前儿童可以一边做小游戏,一边活动着自己的手脚,不仅能够享受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且可以对音乐产生注意力。此外,教师们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前儿童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同龄人面前表演,得到称赞和肯定。这不但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自信心,产生自豪感,而且可以让学前儿童有更加坚定的态度去学习。在游戏和表演之中,既提升了学前儿童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也有助于其对音乐的理解。
3.5 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面对现实问题,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园的心理需求,给学前儿童表达个人情感的机会,让学前儿童积极参与语言教学活动中和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当中。老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学前儿童在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会增强学习信心。此外老师在课堂上用表扬这个情感因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欲望,在语言上的肯定可以使学前儿童在行动力上更有表现动力,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世界观,开拓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领域,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情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6 体验感悟模式
体验感悟就是学前儿童自己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是儿童与教师角色的互换体验。学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大多放在了音乐欣赏上,用音乐去调动儿童的情绪情感,但是只有当儿童真正体验到了音乐、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时,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世界。体验感悟模式就是要儿童在教学体验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与魅力,体验教学是一种综合行为过程,其中少不了感情的投入,也需要有认知理论的支撑和在具体的行动。所以体验感悟模式就是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3.7 创造性表现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尚未分化,音乐能力发展特殊。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欣赏是相伴相生的。教育者可以利用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特点,锻炼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能力。动作、嗓音、面部表情,是儿童倾听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这些方式是儿童的直觉反应,无法体现儿童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接受幼儿音乐教育后,儿童的音乐表现能力初步形成,可以使用基础手段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身体动作是儿童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掌握的音乐表现方式。3岁至4岁的儿童可以使用肢体动作,准确表现音乐的内容,初步具备音乐创造意识,可以表现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语言表现相比动作表现,难度较大,复杂度较高。专门词汇和形容词,是语言表现音乐的能点。类比描述是3岁儿童进行语言表现的常用方式。绘画是儿童表现音乐的重要方式。通过绘画,三岁儿童可以准确描述音乐的内容,说明选择理由。
4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开展,是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开展传统音乐教育,不仅实现了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而且还为学前儿童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多种方法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为学前儿童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耿畅.浅谈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河教育,2017,(9):68-69.
[2]郑丹.浅谈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黄河之声,2019(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