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实践价值及策略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很大变化,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发展,其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文章对高校体育教学下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greatl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gradually persifi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practic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flipped classroom mode under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课堂模式
Keyword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classroom mode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另一角度来看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各个专业都要求全能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显得非常必要。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教学资源视频在线分享实现教学内容课堂翻转,实现体育教学流程优化,不仅可以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格局,而且可以拉伸体育教学的学习时序,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展示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广泛深入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过程更加有趣、效果更加明显。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过程更加有趣,学生在学习重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选择方面可以充分自主,每个个性化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个体差异的高度尊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在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保障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更加灵活和便捷,达成团队学习和交流的共识,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的学习目标,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同学之间和睦共处。
3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3.1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不易改变
大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参与性较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尚且不够深入,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有限,在创新课堂设计上总是比较被动,不愿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所以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实践性效果。
3.2 教学实践性不强
当前大部分高校均参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体育课进行了设置,但在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方面没有有效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都是提升学生渗透素质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们的体育意识与习惯。另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的个人意愿较为严重,对学生所反馈的意见通常都是不闻不问,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完全放弃,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3.3 体育教学评价系列不完善
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老师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方式能够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出来显然很重要。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即使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的表示出来,但是忽略了教学真正的目的,这种考试评价存在单一化,片面的缺点,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整个过程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也降低了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良好锻炼的运动精神[1]。
4 高校体育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实践策略
4.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模式的首要标准和尺度,这一标准和制度决定和制约教学模式其他要素的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素质的综合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加注重情感、道德和规则等人文素养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该充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高度关注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地位。
4.2 系统建构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尽管体育教学是一项以运动为载体的技能训练活动,但并不影响和削弱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是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指向。改变僵化单调的体育课程结构,建构更能体现现代体育科学理念和训练方法,更符合当代青年身心发展需要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而且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将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生体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促进自主体育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2]。
4.3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议
第一,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教育变革和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优势,从本质上理解远程教学,进而实现网络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网络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再加上网络信息丰富,对学生的自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使学生在远程体育学习中能够充满兴趣,积极参加各种互动。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实践空间。另外,教师可以安排班长、组长负责制,让学生在远程教室现场能够完成应有的学习内容,同时安排教师进行巡查指导。第三,归纳体育资源。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优秀体育资源的支持,只有具备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资源,才能够在网络的信息传递和体育活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体育教学网络化的有效性,保障学生应有的学习权益。因此,要加强资源整理和课程开发工作,呼吁教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定期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4.4 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且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全面明确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与体育活动中的优点、缺点,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这种激励对体育教师与学生都十分有效。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遵循个性差异选择,同时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依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在过程中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进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其次为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需要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评价方式也不要仅依靠技能的考核,还需要实现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最后需要重视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体育教学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以及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科学评价[3]。
4.5 多渠道延伸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实践课程体系指导思想需充分体现出教育实习、课堂学习、项目实践学习等多方面作用,并通过体育社会实践工作、教师专业能力、技能实践能力、社会演练能力等多重手段针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其课程体系应贯穿与中学体育课程实践之中,以此避免学生出现理论能力过强而实践能力过于薄弱的现象。在开展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紧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整化教学结构、增强学科专业性、整合多渠道教学资源,强调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内在与表面,以此避免学生出现重复学习、盲目学习等情况,教师通过因材施教法开展针对性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性功能,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功能,以此弥补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不足之处。
5 结语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能够改进以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其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上更具有自主性,实践表明,通过改革是可以在课堂时间上进行动作的规范展示与解决问题的。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面对和解决难题,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切会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浩.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运动,2018(17):94-95.
[2]王鹏.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高校舞蹈教学新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38-39.
[3]鲜林峰.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