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类职业院校实训模式的构建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实训中心,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人才需求也逐渐增长,为了满足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影视类职业院校开展实训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论文就结合实训教学探讨具体的方法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s is also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the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mod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following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关键词】影视;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实训模式
Keywords: film and television;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practical training model
1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都陆续开设影视类专业。如今,在全国开设类似影视专业等影视类专业的学校达到数百家,几乎所有开设此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践培养方案。
2 影视类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开设影视类实训课程,可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稳步提升。各门课程必须要借助期末作品,以此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这仅仅在本学科软件应用方面得到了体现,教师没有对软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层面仅仅局限于各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如果仅仅借助一个软件,很难确保影视行业要求的项目作品顺利完成,要想顺利完成一个项目作品,不同软件之间必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和配合。因此,在大学三年级时,要对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开设,以此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上来。在影视行业中,优秀视频的创作,既需要注重视频拍摄、剪辑以及特效制作等,而且还要将图片、声音等内容搭配在一起,所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将多门软件的应用能力提升上来。通过对影视类实训课程进行开设,要加强综合应用平台的构建,在实际视频项目制作过程中,要加强多门软件的应用,以此来将项目作品进行完成,确保学生对不同软件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了解,对一部视频作品所需的影视行业工作流程进行充分了解,给予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学生制作的作品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影视行业工作要求等相符合[1]。
3 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不清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能真正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仍然照搬过去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宽泛,过于偏离现实,导致影视专业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很好地实施。第二,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内容陈旧,新知识少,理论多于实践,口头解释多于实际操作,与前沿技术不太同步,实践教学效果不太明显。第三,专业优势的不突出。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相似性,不能更好地体现专业优势,难以形成特色。第四,“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方法陈旧。从事这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缺乏具体的影视工作经验,更不用说完成影视专业的项目。一些教师从未拍摄过影视作品,这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训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导致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处于劣势,增加了就业难度。
4 影视类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有效对策
4.1 “工作坊”教学平台的建立
在“工作坊”的定义范畴,“常用于设计、心理、翻译、设计等研究领域,在艺术领域,指的是一种以具体项目为带动,由艺术家(设计师)及其团队共同参与完成,从构思、设计、制作全过程的‘艺术工作室’;也可以指由艺术家执教与学生分享其技巧的课程总称”。将“工作坊”制度引入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在影视专业的教学中,“工作坊”模式可以立足自身专业的特色,由具备条件的多个教师组成联合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组织成立类似“数字影像工作坊”、“DV影像社”“就业指导工作坊”“国际影视双语教学工作坊”等类似以学徒制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比如影视业界的项目或是参与影像节的比赛。毋庸置疑,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基于‘团体动力学’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了课时、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实践教学的某种补充。”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工作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培养影视专业在“文、编、摄、录、制”这些常规的基础能力扎实学习的同时,也加入了新媒体、媒介管理、互联网融合、项目制管理等综合能力的知识,有利于如今由专才培养向通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工作坊建立后,其项目运营必然涉及到影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在工作坊的构建中,应该优化实验室资源。实验室的设备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要对工作坊开放,也可以针对工作坊安排实践课程。另外,工作坊平台构建后,首先以服务教学为主,将教学作为其建立的核心。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作业考核等与工作坊进行对接,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完成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之间的递进和融会贯通都应是工作坊的核心任务。
4.2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坚持精准定位、因材施教
影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特殊性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影视领域包容广泛,跨越文科、理科乃至艺术,不同的内容会调动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这需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置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保持学科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丰富性;第二,影视领域的理念和技术更新迅速,在融媒介环境下它甚至比教师授课的速度更快,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影视类教师要明确,学习、持续学习是常态,头脑要始终保持对所学专业、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等方面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每学期都能对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与行业紧密衔接[2]。
4.3 精准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往往注重培养影视专业艺术家,在影视艺术理论及数字技能创作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往往忽视影视产品营销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只注重作品创作,缺乏对市场经营的运作,容易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脱离市场,不能满足人们对作品的需求。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把“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强化国际化的竞争力”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经营意识的内容,才有了影视专业与动漫产业的繁荣。在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又要兼顾市场经营运作意识的培养。
4.4 校内模拟实验项目库
校内实践除了课内实践外还有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园电视节目创作,将节目创作项目融入工作室活动中,在校内模拟行业节目创作,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向实验室第二课程实践教学,选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工作室,锻炼影片创作能力的培养,完成了较多的实践成果积累。比如,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学院设有六个工作室: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定格广告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新媒体创客实验室,在学生中选拔资源进入工作室学习,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自主创作为创新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3]。
4.5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实战型技术人才
我们通常看的电视、电影、纪录片和其他视频离不开影视专业人员的努力。影视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影视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影视专业水平,才能充分满足影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职业学校在影视专业课程中应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影视专业实践,学校应加强与影视企业的合作,签订人才转移协议,选择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到企业影视专业部门进行实习,以便与行业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接触,了解影视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影视专业人才。
5 结语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积极开展影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加大课程改革创新力度,尤其在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养成高度的影视专业实践水平,培养更优秀的影视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华,徐丹.项目教学法在影视编辑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14):3358-3359.
[2]孙晨,郭俊思.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教学“新媒介转型”的思路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40.
[3]颜彬.基于工作坊项目管理探究影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J].新闻知识,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