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网官方网站

浅 析新闻报道的大主题与小角度

2020-06-01 00:00:00 来源:《新晋商》2020年05期 作者:王玉萍

浅 析新闻报道的大主题与小角度

王玉萍

黔江区广播电视台, 重庆 409000

【摘要】如今是全媒体时代,更是主流媒体“以质取胜”的新时代。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在涉及大主题的报道中,正逐渐摆脱高高在上、严肃刻板、说教味浓的窠臼,在吃透主题内涵的前提下,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角度入手,让新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Abstract】 Now is the whole media era, but also the mainstream media "win by quality" new era. Competitive and influential traditional media in the coverage of major themes, is gradually getting rid of the high, serious stereotype, strong preaching stereotype, in the premise of eating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e theme, from a small angl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sses, let the news "muddy soil "," dewdrop" and "hot gas ".

【关键词】主题报道;以小见大;百姓视角

【Keywords】theme report; see the whole through a small part; people’s perspective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1 新闻报道的大主题和小角度

涉及重大主题的报道在报刊中多以头版、报眼等重要位置与读者见面,在电视新闻中也常见于头条、提要等显要位置。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具体有会议贯彻落实、政策解读、阶段性总结、未来性展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纷繁复杂的小内容。

2 从小角度切入大主题

2.1 践行“四力”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意义重大,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真情的笔触来发掘生活中的智慧,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去寻找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思多学著华章”。

2.2 群众乐见的报道方法

新闻的受众十分广泛,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各个年龄层、受过不同的教育。从小角度出发就是用百姓视角把高大上的变为平民化的,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自己人效应”[1]

3 别样的“小角度”入手

3.1 小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党的喉舌有民声,声声关心关注方为担当。让小群体成为“主角”,符合新闻显著性、针对性的特性。同时,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每一类人民群众、关注每一个普通群众的要求,毕竟新闻宣传无小事,事事入心入脑才是定力。因为,群体再小,也有其代表性,必须为他们发声,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山里娃的冠军梦》关注的就是从大山中走出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这些孩子为了改变家庭状况和冠军梦,选择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道路。不少人聚焦金牌背后的故事,却很少关注这些重竞技项目运动员的金牌是否更加的与众不同。这期节目,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山里娃身上大山精神赐予的韧劲、渴望改变命运的冲劲、承受身心伤痛的忍劲,以及不忘初心祖国至上的情怀。

3.2 小家庭,展现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因此,我们在挖掘新闻线索的时候,需要去思考,这个线索是否和家国情怀有关,特别是涉及到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普通人的题材时,更需要往这方面联想。2019年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之《“五世同堂”的别样春节》选取了重庆武隆的一个全国文明家庭。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家庭?第一,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五世同堂会有热闹喜庆的氛围;第二,与良好家风传承有关,无论是有军功的战士还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都对蕴含德、善、孝、仁、义、俭的“黄氏家训”倒背如流。中国人传统美德的传承中,不仅有治理小家的智慧,更体现对待国家的民族大义。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

3.3 小地方,凸显大局胸怀

作为新闻人,必须要有担当,而有担当者必有大格局。新闻是时代的镜子,它既要反映引领时代的,也要关注落后于时代的。如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从高速度增长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然而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跟上了快节奏和高质量呢?因此,我们在新闻采访中,需要去关注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例如,央视《慢火车照顾“少数人”》聚焦了西南地区的一列慢火车,它不到三百五十公里要开九个多小时,票价只要两块钱。在高铁日行千里的背后,这样的慢火车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是哪些人需要它的存在。原来,这列“慢火车”是大凉山等边远山区各族同胞的交通线、生活线、脱贫线、求学线、希望线。虽然慢火车和快时代格格不入,但却有别样的时代温度。因此,我们需要去关注脱贫攻坚、少数民族等题材,并且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凸显新闻人的胸怀大局。

3.4 小物件,抒发历史感怀

历史长河中,人不过是匆匆过客。当我们在报道涉及时间跨度大的题材时,不妨关注历史遗留的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可能是还保存着的,也可能是物质形态发展改变的。这背后,可以是一段故事、一种记忆、一丝感怀。从小物件的纵向对比中,表达我们想展现的主题。例如,央视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周年时播出了《从小物件看生活大变化》,为观众展示了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短缺,到物质极大丰富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当然,除了找准小角度之外,还需注意细节的捕捉、节奏的把握、题目的吸睛,方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例如,《相遇在00:37》在采访前,从小角度精心策划,选择坚守岗位坚守梦想的夫妻,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甚至节日也难相聚;采访中,记者精心捕捉细节、巧妙设置悬念;写作中,朴实的语言让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制作中,用双视窗同步推进故事扣人心弦,适当的同期运用更富现场感。可以说,这期新闻在采写编摄多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总之,涉及大主题的新闻报道,要想收到良好的社会舆论效果,要巧妙地选取便于观众理解的小角度,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磨砺自己,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将大主题变为群众可以体悟的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1】温斯琪.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J].科技传播,2019(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