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论文主要对高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希望通过论文的论述能够为校园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the era of new media,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socie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phones and other new media devic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in the classroo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hope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the paper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campus manage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手机;调查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investigation
【基金项目】项目类型:人文社科研究类项目,项目编号:XY-SK-19-19,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开题报告,项目名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学科分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 引言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技术的到来,大幅度提升了互联网访问速度,正在不断满足人们对无线服务的需求。近几年,大学应用智能手机成为当下热门的讨论话题,为学生到来便捷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增加了难度,以一把双刃剑的身份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活。通过调查高职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并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进行影响分析,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媒体,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媒体使用教育开辟新路径。
2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本着目的明确,逻辑性强,通俗、便于处理及合理的问卷长度等原则,旨在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状及分析影响因素。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符合先简后繁、先浅后深的逻辑性,设计了参与者易懂且乐于回答的内容,且内容贴近课堂;而且问卷的设计本着便于处理、检查、分析数据原则;问卷的题量也适中,方便填写。
2.2 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一:你认为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吗?(可以分为单班上课和合班上课、专业课和公共课)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有两种情形,其一,有35人认为普遍存在,占总调查人数的21.2%;其二,有130人认为单班上课和专业课较少存在或不存在,公共课和合班上课普遍存在,占总调查人数的78.8%。
调查问题二:你认为有无必要对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加以干预?如有必要,怎样干预?
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加以干预的有12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4%;认为没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加以干预的有4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
如有必要,怎样干预?不少学生提到利用手机收纳袋的问题,还有制定课堂制度、引入惩罚机制、屏蔽信号、教师单独约使用手机的学生谈心、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把使用手机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内容,等等。
调查问题三: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靠学生自律可以解决吗?为什么?
认为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靠学生自律可以解决的有7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9%,至于原因,他们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靠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认为大学生课堂的手机问题不能靠学生自律解决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2.1.%,至于原因,他们认为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不少同学自律性表现得差。
2.3 高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状的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27%的学生一天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3h,35%的学生使用时间是3~5h,其余都是高达5h以上。81%的学生会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玩手机,16%的学生只是偶尔看一下手机,只有剩下的学生除了学习必用外,从来不在课堂上玩手机。由此可见,课堂使用手机基本已经成为一个习惯,课堂上总体使用手机时间偏长,依赖性比较大。从功能角度来看,57%的学生集中在微博浏览、软件聊天、看小说,28%的学生集中在影视剧、玩游戏,剩下的学生则利用手机搜索学习资料。可见,手机在课堂上的使用已经影响到正常听课过程。有的学生即使忘记带手机也要冒着迟到的风险,重新将手机带到身边,手机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安心“上课”的重要因素,这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观念[1]。
3 高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智能手机的管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能够接受在课堂上关闭手机来抑制课堂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从严管理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行为,对于部分情节严重同学可以限制使用智能手机,甚至通知学生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克服课堂上严重依赖智能手机的不良习惯,从而降低大学生课堂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
3.2 注重引导,加强管理,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
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根治课堂手机使用的现象,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媒体不利于学习,这说明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要重视指导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可利用专题讲座、网络交流、专题讨论等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尝试利用新媒体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坚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对其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引导。
3.3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从理论上讲,如果教师讲课水平特别高,绝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则不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靠讲课水平吸引学生专心听讲,而不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困难的。当然在治理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问题时,教师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教师要不断充电加油,认真充分备课,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实际案例,增加必要视频,提出课堂要求,启发学生思考,实行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水平,实现立德树人[2]。
3.4 开展移动式学习,发挥手机功效
移动式学习的优点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这与微课教学形式有些类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这一学习观念,增强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安装学习软件,像“蓝墨云班课”,不仅能够实现点名功能,还可以上传学习资料或进行课堂问题交流,教师能够随时掌握每一位学生课堂、课下学习动态,实施动态监督,获取反馈信息。这样一来既创新了教学模式,又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可以给学生学习带来新的体验,激发其好胜心,发挥手机利用价值,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
3.5 构建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年级层次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在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年级层次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平台,进而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年级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训练营可设立科技创新竞赛的相关知识;实例解剖分析如何进行发明创造;如何组织科研团队;如何进行研究选题等组别,让学生体验困难与挫折,磨炼参与者的意志,营造宽松的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二年级实施“班级试验田”计划,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的能力。三四年级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企业游学”等形式,给个性和目标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6 以学生为中心,实行金课淘汰水课
本次调查结果认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抑制大学生课堂使用智能手机。首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工具,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可利用大学生常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来对症下药,比如近年来兴起的雨课堂,采用教师PPT+微信模式,教师和学生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更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高质量融合互动教学模式;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极其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就面临信息技术时代,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教师需与时俱进,在思想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需关注学生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手机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工具,已经受到高职大学生的普遍青睐。从课堂使用手机的调查分析来看,给学生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对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引导,将其作为教学工具,开展移动式学习,重分发挥手机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与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云,张倩,刘贺,等.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3):88-90.
[2]程辰.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