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园林建设养护中心,山东 ·烟台 264100
摘要:目前城市建设发展下园林绿化工程逐渐增多,养护工作直接影响园林绿化施工效果,为了保证园林绿化整体施工效果还需要从施工、养护等多方面加强管理。论文主要结合当前环境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绿化施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andscaping project under urban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maintenance work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effect of landscap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landscapin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landscaping projec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绿化工程;应用价值
Keywords: landscapin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landscaping project; application value
1 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从房屋条件转移到周边设施生态环境,园林景观不仅成为了衡量居民居住条件的标准,而且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园林工程不同于其它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养护对园林景观观赏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及时解决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养护质量。
2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的价值
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养护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养护,另一方面是管理。养护指的是园林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和状况,根据植物具体的生长状况进行灌溉并加以修剪。一旦发现园林植物存在病虫害迹象,需要尽早防治,这样植物才可以健康生长。园林绿化有利于创造舒适的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监测环境、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等。园林是各种植物和设计的有机结合,这些有生命的植物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才能让生命得以泛发活力。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只有经过精心的管理,才能充分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对园林绿化工程实施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对植物做好看管和维护,对绿地做好相应的管理,对植物具体的生长状况进行管理,深入掌握植物的存活率,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不断延长植物的寿命,给人美的享受。
3 园林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新意
园林养护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但也正是由于现在的园林绿化系统过于完善,导致设计时容易走老路,缺乏新意,无法与城市实际发展步伐紧密接轨。园林绿化设计将重点放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而对于如何才能够通过园林绿化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沉淀缺乏思考,很多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千篇一律,导致人们在接触和欣赏园林绿化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很多地区的园林绿化与当地文化特色不协调,因而园林与当地实际发展格格不入。园林设计需要体现出艺术性,人们长时间或重复观看园林,也会出现乏味单调的感觉。由于缺乏积极创新的思路,导致后续园林绿化设计思路被禁锢。
3.2 园林绿化结构单一形式呆板,绿化品种缺乏科学配比
尽管近年来,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增加许多,比如,紫叶李、麦李、紫藤、美国凌霄、红叶石楠以及龙柏等。但这些植物大多数可生存空间极为广泛,可在我国大部分区域种植,也没有发展出具有城市独特文化的园林植物。这就导致在不同城市中,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几乎相同,如绿篱大多使用黄杨、海桐、小叶女贞及红叶石楠等;行道树大多选择悬铃木、合欢、槐树等乔木树种。另外,绿化品种缺乏科学配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有些城市从经济方面考虑,多选择种植草皮以及常规种类的行道树,对美观造成影响。一些城市过于偏爱某一园林绿化风格,而不考虑植物跨地生长差异情况,从而造成管理困难、花费颇多、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些则是在绿化植物种类的配比上出现严重偏差,比如,偏爱乔木而忽略小乔木和灌木,或偏爱草植而忽略树种,这些都会对城市园林绿化最终成果造成不利影响[1]。
3.3 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现在人们综合素质较之前有很大程度提升,但比发达国家落后不少。尤其是某些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小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会被严重破坏,园林绿化就更加不理想。这一现象间接反映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及管理中的不足,即只注重建设,不重视后期维护。众所周知的是,后期管理水平对绿化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最不能忽视的城市绿化问题之一。目前,部分小城市既缺乏严格的绿化养护管理及市场竞争体系,又缺乏技术及管理水平高的专业人员,这些都直接制约了绿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4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
在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园林绿化项目的建设也呈增长趋势。虽然有一些公司参与了园林绿化工作,但是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系统或园林绿化施工中使用的施工管理系统不合理、不可行。许多园林绿化管理公司应用建筑公司的管理系统,甚至一些园艺师以及部分企业的施工管理非常随意,不能真正体现其管理水平。
3.5 养护经费不足
园林养护经费不足,制约了养护的管理。由于园林工程投资比重分配不均,重建设投入,轻养护管理,使得养护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就会导致养护设备落后、养护措施不到位、景观效果差等,极大影响了养护管理的可操作性[2]。
4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因地制宜设计方案
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沉淀和历史符号。园林绿化设计最大的意义在于向更多的人展示城市独有的风格,所以,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广泛考察当地的文化特点,展示其极具代表性的内容。整个园林绿化设计理念和具体细节表现,都要围绕这些文化特色来展开,使得所有区域的园林设计都有自己的中轴线,能够围绕这个中轴线进行一系列的细节展示。由于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符号,所以,只要园林绿化设计能够围绕城市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设计,各个城市之间的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特点,让更多的人在来到城市后能够通过观看园林绿化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现代园林城市,生态系统构建是将经济、社会、自然进行和谐统一设计,使其能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给人展示一种自然的美感。另外,各个地区的地质和土壤条件都有较大区别,设计人员需要进入设计区域内,调查具体的植被分布和地质土壤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植物做点缀设计,保证整个设计内容的本土性,以原有的生态条件和生态景观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绿化设计与大环境更加协调。
4.2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日常工作中,可以让一些专业技术强的人员对日常生活中培养绿植的养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传授养护管理经验,使相关人员更加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完善植物养护。在培训活动中,通过现场讲解,将各种施肥、修剪、适合生长的温湿度等生理特性的不同植物进行展示,丰富养护经验,进而科学养护植物,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另外,扩招绿化养护管理人员,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4.3 完善养护管理体系
园林养护工作一般都很复杂。为确保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整体绿化物的质量,有必要逐步完善养护管理系统,以便有效地对绿化植物进行管理。鉴于园林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有必要实施管理责任制,并且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中的问题立即进行修正。
4.4 为养护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
在传统的园林建设中,人们最重视的问题就是前期的施工投资,后期落实养护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花费的资金非常少。园林绿化养护需要资本的支持,比如,洒水车等硬件设施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增加相关资金投入,减轻园林绿化管理压力。因此,需要落实养护管理工作,对养护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4.5 提高园林植物的抗逆性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必须考虑周边出现的污染源和污染情况,要求建设完成后必须及时清理建筑垃圾,严格禁止将这部分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在土壤之下或随意堆砌在绿地上,同时,禁止对绿地区域排放污水垃圾。植被的栽种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壤的肥力,根据肥力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土地较为贫瘠时,应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再栽种植被。选择树种时,尽可能满足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除草、灌水、施肥、修剪、控水、控肥,引进有益昆虫和微生物等措施,提高植物抗逆性,让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
5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城市印象,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园林绿化养护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且精细的工程,应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以推动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维杰,杨洪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措施[J].农家参谋,2019(05):116.
[2]梁大正.分析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养护管理[J].农家参谋,2019(02):106.
[3]张主高.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