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探究
王珂
琦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462000
【摘要】新教育改革发展下,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创新,计算机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其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亟待转变。鉴于此,论文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升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ducation refor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innovating. Computer teaching, as a basic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needs to be changed i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teaching effect; computer teaching
1 引言
无论是大学院校的课程还是高职院校的课程中,都应该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日常中熟练操作计算机夯实基础。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践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尝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
2 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职学院的课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课程的设置都是偏向与实用型的一些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没有对计算机的深层工作原理进行深入阐述,也没有设置一些编写代码的章节,完全都是以实用性为出发点,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高职的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一些常用电脑软件的操作,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调试电脑的方法。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让高职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们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可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帮助高职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3 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
3.1 教学的灵活性较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学灵活性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并不关注。这样一来,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地位,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了实际性。缺乏实际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问题受到了影响,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兴致不浓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2 缺少实践
与传统的科目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及抽象性,老师在理论课中根本无法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想要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要结合大量的实践以及练习。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实践效果常常不够理想。一方面是高职学校的硬件设施原因,由于高职学校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因此无法建立起完备的计算机教室,往往是在普通的教师中以黑板为媒介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高职学生们由于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对于具有抽象性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得不够透彻,对于老师所说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对实践课程的关注度不高,无法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1:1的比例设置,就算是有实践课,也会压缩实践的时间,往往教师会在开始实践课程之前讲述一大段理论知识,真正能进行实践的时间非常少。让实践课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1]。
3.3 教学模式过于应试化
虽然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教育的单一化,但是教师在传授理论课程时的模式仍然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记录笔记、提问学生、布置作业的单一过程,学生学习理论课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师的提问,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性有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理论课程与学生实训不能有效的结合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上完理论课程后一般都是相隔几天再去实训室进行上机操作,此时有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学生上机遇到很大问题,实训中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同,上机操作造成有的学生掌握快有的慢,时间长了学生之间的技能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上机效果。
4 提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4.1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灵活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会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和掌握的情况。通过问卷、操作等形式,对得到的数据再进一步进行处理,可以较好地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把控,根据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一步分析教学工作下一步要如何进行,进行的侧重点在哪里。长此以往之后,教学规律、知识点总结规律、教学重点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随着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积极利用该类技术,可以较好地灵活化整体的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显著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状态,提升相关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4.2 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也是单方面的,学生既不可随意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也不能随意进行提问,学生能做的只有被动接受。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加以改正。而改正的基础就是要恢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退去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的身份。此外,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有的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渴望能够自由探索知识。教师要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余时间开放微机室,增加学生们实践的时间,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匹配的问题[2]。
4.3 引入项目教学法,丰富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提升自我能力。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去做,指导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确定难易程度适中的项目题目。这是项目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完成选题后,老师应该根据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并让学生撰写项目计划书,确保项目能够按预期完成。在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便应督促学生尽快进入项目实施过程。高职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因此,教师需要耐心引导他们,并经常询问项目进度,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项目完成后,老师可以举办项目总结会,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让项目教学法发挥最大的效用。
4.4 构建一体化网络教学模式
在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并不只是简单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外在形式,其内在的价值更多在于转变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教师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互动性特点,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育活动。高职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实践案例的引导作用,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作用,高职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设计,可使高职学生对所学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在一体化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高职院校方面应注重提高师资力量水平,进而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体制的改革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要落实计算机精品课程的设计方案,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3]。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学、做一体化,即学生在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学习中应做到边学、边做,实现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的统一,以任务型教学为重点,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盲目性。此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为主体,理论知识讲述为辅导,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精品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以此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素养。总之,在计算机精品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网络教学模式的一体化,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一致性。
5 结语
在高职的课程中加入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加容易,同时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在该领域保持与社会的同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对于这门课程给予高度的关注,从改变理念、更新方式、优化考核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胡锦平,司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303(7):68-71.
[2]刘莹,冯媛媛,郑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优化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7):90-91.
[3]岳梅.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No.403(9):237-238.